广西柳州市柳州铁一中学 胡松华
制定教学目标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应并重并且体现递进关系。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大多数都是死记硬背,把逻辑推理性的知识变成了死记硬背的知识,相信大多数教师都意识到这样是极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例如在判断分子晶体的熔沸点时教师可能将教学过程简化为分子量大,熔沸点高,学生只是记住了结论不知原因。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时不能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弱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如此。
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而要大于教材内容。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将教材重难点知识融合进来,使知识点与素材有效整合。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时候可以将古文融入进来,2017年高考全国一卷出现《本草衍义》中的一段话,描述了古人就已经掌握了利用升华的方法分离物质。
内容的整合要适应学生的学情。整合教学内容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能力,使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
主要体现在教学环节尽量做到清晰简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原电池的教学过程为例:
模块一:提出问题:什么是原电池?工作原理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动画展示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模块二:利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小组讨论总结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模块三:学生根据给出的药品和仪器自由构建原电池,归纳总结可以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第一阶段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动画展示,师生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科学探究”几个纬度进行探讨交流,归纳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第二阶段发展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素养、化学信息综合处理的素养、化学思维素养和科学精神。第三段课堂合作互动以问题的探究及解决为主要线索,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从宏观、微观、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三者之间自由灵活地转化,即“三重表征”思维。学习和研究化学,不仅要从宏观现象上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观察和描述,而且要从微观结构上进行解释,不仅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要运用化学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还是以上述锌—铜—稀硫酸原电池为例,宏观:锌片变薄,铜片表面有气泡,电流计偏转;微观:电子转移;符号:用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加以解释说明。
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够构建起来的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观点,称为化学基本观念。化学基本观念主要包括分类观、元素观、微粒观、转化观、守恒观、实验观、科学本质观、学科价值观等。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是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仍以原电池这节课为例,利用本节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分类观、守恒观、微粒观和实验观、学科价值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问题设置应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例如,“金属镁的性质”教学中演示了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写出化学方程式后,设置如下问题:(1)金属钠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吗?为什么?(2)铁有可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为什么?(3)金属钠和三氧化二铁能反应吗?如果能,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设置问题链时应注意两方面:第一,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指向本质;第二,以调动学生思维、渗透核心素养为指导。活动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激励性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进而达到学习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于教师来说,无论采取何种措施,时刻激发学生的热情是保证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根本条件。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不断研究学生,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师生愉悦交流的场所,在学生的心里种下“核心素养”的种子。
[1]杭伟华.“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二轮复习策略的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6-45.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