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谭 恺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指的是高职院校运用系统管理思维所进行的质量管理模式。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一种动态化、全方面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调动了整个学校各个层面的力量,体系的建立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应该说,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顺应时代趋势的,符合管理规律的,但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效果,亟待诊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涉及环节复杂,内容众多,诊改的着力点也从质量保证体系的主要内容展开。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体系建构质量保证。体系架构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最重要的一环。所谓体系建构指的是高职院校内保体系的顶层设计。为了确保内保体系的运行,高职院校会成立质量保证体系委员会,为体系的运行提供决策指挥和制定具体的方案。此外,质保体系通常会设若干个小组,各个小组协同分工,负责整个体系的运行。第二,专业质量保证。专业建设水平既关乎学校的发展,也关乎学生的发展,专业建设至关重要。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一般偏重应用型,专业建设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专业建设也会做出适度调整和整合。第三,课程质量保证。课程是专业的依托,专业设置合理的同时也要求课程科学设置。课程建设严格依照培养方案进行,另外,也会根据学生兴趣的需要开设一些个性化的课程。第四,教师质量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关乎教学效果。高职院校通常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和建立教师考评机制。第五,学生质量保证。学生培养质量关乎高职院校的教育声誉,更关系学生的个人发展。学生质量包括学生学习质量、就业质量等多个层面。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主要内容为体系的诊断和改进提供了方向。那么,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具体的诊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为了推进质量保证体系,一般会成立校级层面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委员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统筹各个部门,使各个部门形成合力。对于内部质量保证委员会如何进行诊改?其着力点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应该从五大系统入手,即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以及监督控制,这五大系统本质是质量保证委员会统筹的五项工作,也是顶层设计功能的彰显,同时也是诊改的纵向努力方向,通过分析这五个层面的工作,以此来诊断质量委员会的工作是否到位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里所说的横向制定科学的具体指标,指的是对专业质量、课程质量、教师质量、学生质量等进行诊断和改进时,要制定科学指标,这些指标为诊改提供依据。第一,专业质量诊改。专业质量诊改除了看专业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外,还要关注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个专业之间的协同度等。第二,课程质量诊断。课程质量诊改的具体标准包括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时间、课程规划、课程开发等。第三,教师质量诊改。教师质量诊改的具体指标包括教师的自身修养、科研水平、教学水平、新媒体运用能力等。第四,学生质量诊改。学生质量诊改的具体指标包括学生学习效果、学生思想教育效果、学生就业效果等。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体系的运行,为此,应该建立诊改意见反馈机制以及全员协同诊改机制。所谓诊改意见反馈机制,指的是负责体系诊改的同志应该把意见及时反馈给参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要根据诊改意见切实做好改革工作;所谓全员协同诊改机制,指的是内部保证体系涉及部门众多,往往一个部门的诊改需要整个体系的有效运转才能完成,因此,校级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委员会要牵头,整合诊改意见,统筹各个部门协同改革。
[1]荣莉.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政策评析 [J].职业技术教育,2016(31).
[2]刘昌喜.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