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 李江水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思维品质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小学体育是一门培养学生健康身体、掌握运动技巧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创造性思维蕴含于体育训练之中,它是体育训练的隐性目标,这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教师如何结合体育训练内容,创新教学策略,从而灵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体育教学主要以室外活动为主,通常在操场上进行,课堂氛围一般都是轻松愉悦的,学生的思维几乎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生能在体育训练中表现出真实的自我,并充分展现个人优势和运动特长。在小学体育课堂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首先需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以和蔼亲切的态度面对学生,增强师生交流和互动,以此构建快乐的体育课堂。只有这样,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才能够真正释放自己,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下创造性地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从而达到灵性培养创造性思维。
如足球对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为了引发学生对足球训练的乐趣,教师通过聊天方式进行引导:“不少学生对足球比较熟悉,大家知道足球运动的哪些技巧与知识呢?”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对足球运动的了解和踢足球的经验,思考之后回答:“足球比赛是一项多人合作的项目;在踢足球之前需要进行简单的热身,以跑跳为主;踢足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体能素质,必须掌握一定的运球技巧和合作战术。足球的基本技术有点球、传球、射门、接球、运球过人、顶球、掷界外球、抢截、守门员技术等。”接着,教师可邀请学生进行现场运球演示,对于动作较为规范和表现优秀者,要给予表扬和肯定,针对动作不太标准的要包容,再结合他们对运球知识的了解程度,有目的性的讲授运球技巧。可以说,教师通过聊天交流互动,可以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以此降低学生的不适感与约束感,使其敢于表现自己,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想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为基础出发点,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训练形式和学习方法,适当降低理论教学的比重,将重点放在实践训练中。小学体育教师在面对部分动作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时,不能过于关注学生对动作完成的质量,而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内心想法,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展开训练,借此提升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小学生积极参与到训练活动中,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跳高教学中,这一运动项目本身较为枯燥无趣,教学重点是在跨杆起跳时学会提高身体重心,难点则是对蹬地力量要求较大。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目标革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一起解决跳高训练中的困难,可把跳高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小兔子跳跃,让训练过程充满趣味,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热情。接着,教师为学生讲解与示范跳高动作的各个环节,主要讲解和示范跨杆动作,真正做到耳传面授,使学生对跳高不再惧怕。如果有学生在跳高训练过程中对横杆比较害怕,教师可把横杆替换为橡皮筋让他们练习,这样即使没有跨过去也不会造成损伤,使学生在练习中克服畏惧心理,逐步提升自身的跳高水平。如此,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创新,让学生在掌握跳高技巧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以训练。
学生的思维在游戏中会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可结合运动训练项目合理运用游戏,鼓励学生设计和制定游戏规则,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达到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实践。同时,体育游戏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训练中会集中精力,充分感受体育技能学习的趣味性和魅力,最终达到提高训练效率和质量。
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躲闪运球”游戏,在半个篮球场上进行,每两组进行游戏,每组人数为4至7人,每人1球在半场内进行运球,外围一组共3个球,把这3球滚或抛入圈中,击里面的人腰部以下,被击中或运球停止则出来,加入外围击球行列,直到都被击中为止,换组进去继续进行。此游戏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球方法方可参与,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小学生的视野和灵活性,提高他们的控球能力。可以说,在游戏中能够让学生有效掌握篮球运动的技巧,提升运动水平,而基于游戏中的体育训练则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才能更好地参与游戏,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体育训练实践无痕融合的过程,它能让体育训练课堂更灵性。
总之,创造性思维是学生思维品质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想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规律灵活设计教学,通过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构建体育课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巧妙融入游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达到灵性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和创造性思维。
[1]黄柯.创造性的培养与体育教学[J];体育函授通讯;2001年01期.
[2]谷玉冰.体育教学中中师生创造力训练的影响因素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