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根,李春云
(信阳学院 社会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道德之本,也是中国人做人的基本准则。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孝”便是中国人维系社会稳定、家庭和谐的精神支柱。但是,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一些人的传统“孝”观念开始淡漠。许多人认为,作为大学生这样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应该更全面、更深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不少大学生的孝观念十分淡漠,不知道感恩,如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寻亲栏目《等着我》报道了某名牌大学生有某花光家庭所有积蓄读完大学后玩失踪,9年不与父母和家人联系,当父母通过央视寻亲栏目找到有某时,有某身穿名牌,见到父母时的冷漠态度让所有人感到气愤和不解。又如《中原铁道报》报道:浙江某大学“不孝研究生嫌家穷欲解除父子关系”等,像这样的案例虽然是少数但是影响极其恶劣。面对这些现象,本文拟在挖掘传统孝文化德育内涵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增强大学生孝道观念的可行性路径。
“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形成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1]3-4。而孝文化正是在人类活动中建立并养成的一种精神文化准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德育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是在人的情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是孝道观的拓展与延伸。“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孔子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是通过教育和感化产生的。在远古人类时代,人的情感虽然没有现代人复杂,但最原始的情感是对父母抚育之恩的一种感激。如原始社会的古人类对生育繁衍子代并承担主要抚育责任的母亲的崇拜而构成的母系社会,无论尊卑长幼都必须遵从母亲(生过孩子的中老年女性)在族群中的统治地位。因此,敬母爱母是人类最早期的孝亲行为,也是道德产生的本源之一。
随着人类情感的不断发展,古人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在与自然环境做斗争和人际交往中,积累了一定的规范人类行为的经验,这些经验逐渐形成“孝”的基础。习近平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2]201这些传统美德包含着早期人类的习俗和对孝的认识与理解,也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基础。
传统孝文化对家庭和谐幸福的理解表现为对具有血缘关系的亲情的珍爱和维系,所以说家庭成员的孝亲观念是家庭和谐幸福的基础。黑格尔指出:“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3]232家庭孝敬与和谐幸福的关系有两层含义:首先,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赡养使父母感到快乐幸福,这是家庭和谐幸福的关键。《尔雅·释训》中有“善父母为孝”。在孝道教育上,孔子强调:“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礼记·祭义》)孔子认为,教育民众施以孝道,则家庭和睦幸福,天下太平。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幸福就是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使父母产生幸福感,这是传统孝道观赋予德育的真正含义。其次,子女因为自己的孝行而获得良心上的满足而感到幸福,这是家庭和谐幸福的主导因素。人是具有理性情感的,容易通过良心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谈到人的幸福时说:“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坦荡宽宏的情爱和丰富广泛的兴趣,凭借着这些情爱和兴趣,又凭借着它们使他成为许多别人的兴趣和情爱的对象,他获得了幸福,能成为情爱的领受者,这自然是幸福的一大原因。”[4]400父母是子女情爱的对象,对父母行孝道使之获得幸福感的同时,子女们也成为幸福的领受者。
分析行孝与幸福感的关系不难看出,幸福感是人生最美好的状态,“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颠扑不破的原则”[5]372-373。而作为当代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孝文化,能使他们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创造更好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其幸福指数一般都比较高。如果缺少孝道观,其社会的信誉度必然会降低,也不可能有和谐的亲情关系和家庭幸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今后我国每年将有800余万的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如果在校期间对他们实施传统文化及孝道观教育,那么将对建构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孝作为一种德行修养是个体赢得社会信誉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古往今来,无论是汉代的“举孝廉”制度,还是自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抑或是今天的干部选拔制度,在选拔任用人之前首先要考察的是德行和孝行。行孝不仅是人的知识修养的体现,也是良心和爱心的表现。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因此孔子相信讲孝悌的人是不会干出违背良心道德的事情的。罗国杰指出:“‘孝’被认为是一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根本……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爱,又怎么能够指望他去爱别人呢?推而广之,又怎么能够指望他去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呢?”[6]425
从古至今,一个在事业上寻求发展的人,一个能够有所作为的人,无一不把孝作为自身德行修养的表征为自己树立形象。正如《礼记·大学》中所说:“修身、齐家、平国、治天下。”孔子及其弟子曾参认为,做人首先是修身,修好身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最后才能走入仕途,管理好国家。而作为正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新生力量,孝道修养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品德素质,如果缺失了,那么将会对他们的人生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把孝作为个人修身的基本内容,是因为它是个人安身立命、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这种以孝德修养与个人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思想对于今天的高校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者鼎立,其中以注重实际、注重人伦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儒家文化处于主导地位。尽管三者有着各自不同的哲学内涵,但讲孝道却是共同的。儒家讲“孝悌”,道家讲“孝慈”,佛家讲“孝行善报”。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当代高校德育中具有重要价值。
道德人格是当代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主题。科尔伯格和鲍尔把道德人格理解为负责任的道德自我,并将道德责任、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结合起来。我国学者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作了更大程度的延伸,认为道德人格是指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综合体现,是个体良心和社会规范行动的基础。传统孝文化对道德人格的价值并不在于孝本身,而在于它的精神辐射力量。孝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孝行育人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习近平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教育必须“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120。孝是道德产生的基础,而道德是人格的基础,追根溯源,孝也是道德人格形成的基础,并对人格的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罗国杰指出,强调德行特别是强调作为一切道德活动的根本的“孝”,就能唤醒人们对父母的爱、对长辈的敬和对他人的关心,能恢复和弘扬人之所不同于禽兽的善良本性,从而提高人的道德品质,维护社会的稳定[5]430。孝对人的道德良知的唤醒是道德人格完善的真正价值。因此,加强传统孝文化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德行品质的内化、完善道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人际交往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能够与人和谐相处、搞好上下级关系、赢得社会好评和促进个人发展的能力要素。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7]295人是社会的构成要素,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交往活动。没有很好的社会相容性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其学历再高也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从古至今,一切社会名流、政治家、科学家之所以能够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除了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之外,还与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密切相关。
人际交往关系的核心基础之一是道德,没有道德的支撑,人际关系就不可能维持下去。传统孝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继承和弘扬,将有助于青年学生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尊师重教,并将之体现于社团活动、人际交往中,从而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8]。孝文化所产生的仁爱精神迁移到大学生的立身处世上,就必然会将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宽容心转化到社会的人际交往关系之上,从而成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正如孔子所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孝经·天子章》)孔子用爱亲敬亲推己及人地转化为敬他人和爱他人的思想,是人际交往关系的基础,也是传统孝文化德育价值的根本体现。
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具有较好的发展前途。但是,决定他们未来发展的不只是才能,更重要的是德行,因为只有在德的引领下才具有正能量,反之就可能成为社会的破坏因素。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经文一章》)司马光在论及德的重要时也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周纪一》)这就是说,德才兼备是人的最高境界。有德无才者虽然没有更大的作为,但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有才无德者,其才能越强,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在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从“百善孝为先”到“教育为本,德育为先”都说明了“孝德”对人发展的重要性。行孝的人,其潜在的道德良心容易被唤醒,从而内化成为一种恒定的心理品质,有了这样的心理品质,人才会有良心、有智慧。正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强调由爱自己而推及爱他人的思想,是智慧的心理品质,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品德保证。
传统孝文化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当代大学生多数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从小娇生惯养,对中国传统孝道观的认识很模糊。 目前,有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在思想上缺乏上进心,这是他们脱离社会的表现,淡化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本质上讲,也是孝文化的缺失[9]。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把孝文化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必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通识课程开设,而地方高校却很少开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无疑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定了性。在传统文化中的孝是道德产生的本源,是人的德行之本,对学校德育的知情意行具有调节作用。
一是将孝文化教育引入课堂,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孝道观缺失的人,其道德意识必然淡漠,更谈不上道德境界。发挥传统孝文化教育的课堂作用,旨在促进大学生德行品质的内化。当个体的道德意识达到自觉时,其道德境界便会自然提升。
二是通过课堂讲授培养大学生的德行情感。情感属于非理性因素,是人所表现出的对事物的态度和感性体验,而道德情感则能把人的非理性情感转化为理性情感。在现实生活中,人最难把握的是情感,如果没有道德对情感的控制和调节,人就可能失去理性而成为可耻的人。因此,重视孝文化的课堂作用,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之学会宽容和感恩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将传统孝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引入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实践价值,是传统文化精髓在新时代的根本体现。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对我们来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1]107-108我们应该重视传统孝文化的德育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拓展孝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又以传统孝文化所具有的道德本源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四是通过传统孝文化的德育功能提升大学生修养。修养指人的修为和涵养,也是人的一种能力。通过孝文化的德育功能,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态度,以求取学识与品德的充实完美。一个人的修养以及所具有的责任感都是立品,立品是人生至高的境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更需要高尚的情操,这是深层次的修养[12]。人的修养越高,其德行品质和品位也越高。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有三个部分,即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将传统孝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使传统孝文化的内涵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在充分发挥传统孝文化德育作用的同时,也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是将孝文化融入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中,使大学生从中接受感化。比如利用学校环境的建设和改造,充分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大学生能够在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中受到教育,增强孝观念。
二是将孝文化融入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中,提高大学生德孝品质。精神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四风”,即教风、学风、校风、作风,以及学校的人际关系、精神文化氛围和教职员工的整体精神风貌等方面。将传统孝文化融入学校的“四风”建设中,以教风改进学风,以学风促进校风;同时,又以校风建设改善整个教师队伍的工作作风。通过多种形式的精神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孝观念。
三是将孝文化融入德育制度建设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学校德育是在德育制度的规约与引导下进行的,德育制度是为了实现德育目标——发展人的德行服务的,因而,好的德育制度是能够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展现人的道德力量、表现人的道德自由、让人获得内在道德丰富性的制度安排[13]。“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将传统孝文化融入德育制度建设中,建构以传统孝文化与现代德育相融合的德育制度体系,以此提高德育制度的内涵和约束力,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以此促进大学校园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情感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情感状态的意识,是建立在实践之上的一种心理认知过程。重视大学生对孝文化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使他们在孝行的真实体验中感受孝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伦理关系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对孝行的认识。其情感体验与实践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孝行宣传教育活动,活动内容及活动形式可由大学生自行设计,活动结束后由指导教师及活动地的群众给予评价,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二是由指导教师拟订课题指南,要求大学生开展传统孝文化课题研究,利用寒暑假开展调查,撰写传统孝文化研究论文。这种活动既可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又能增强他们对孝行的体验和实践能力。三是把弘扬传统孝文化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入传统孝文化的元素,提高他们弘扬和践行孝文化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德孝品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农耕社会的孝作为维系人伦关系的精神纽带所具有的价值与当代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孝已不再是封建社会所宣扬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愚忠”或“愚孝”,而是具有忠诚爱国,促进家庭、社会和谐的内涵和价值,尤其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孝行是每个人必备的道德品质和德性行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弘扬传统文化,讲孝道、重孝行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他们进入社会获得长足发展的必备优良品德。因此将传统孝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教学和实践之中,建构传统孝文化与现代德育相结合的德育体系,对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