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游戏情境,展民乐风姿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2018-02-26 21:45:34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湖苑幼儿园朱春娟
学苑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手影民乐游戏

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湖苑幼儿园朱春娟

幼儿正处于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他们年纪尚浅,阅历有限,要培养他们的音乐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借助游戏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陈鹤琴先生曾经明确指出:“游戏是儿童天生喜欢的,我们可以认为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以游戏方式开展幼儿音乐活动,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的境界,使音乐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顺利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笔者所在的幼儿将民乐课程作为园本特色进行课程开发,利用音乐功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整合游戏活动发挥民族音乐的特色育人作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现与各位同仁交流如下:

一、优势分析,科学建立游戏化教学思想

音乐游戏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内容,在游戏中学习艺术,将幼儿的天性和民乐的学习整合在一起,可以培养幼儿学习民乐的兴趣,活跃幼儿思维,帮助其掌握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通过音乐游戏,培养民乐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最爱,也是幼儿了解身边环境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常见方式之一。在民乐教学中,引入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不仅可以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也能满足幼儿对游戏的需要,在充满乐趣的气氛中学习音乐知识,培养幼儿学习民乐的兴趣。

幼儿刚开始学唱歌时,很多幼儿都不愿意开口,这时,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有趣的游戏形式,再加上简单形象的肢体动作,相信幼儿都会渐渐对唱歌产生浓厚兴趣,使原本不愿意开口的幼儿都能跟随教师的节奏开口唱歌。再比如针对幼儿唱歌大喊大叫、容易走调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小动物模拟声、吹小喇叭、闻花香等游戏方法,帮助幼儿掌握科学发声方法,在不知不觉中使幼儿学会轻声地高位唱歌,提高幼儿的整体音乐水平。

2.依托音乐游戏,活跃幼儿思维。

以游戏方式开展民乐活动,可以促使幼儿用身体去了解和感知音乐,有利于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音乐游戏变化性强,有着较大的拓展空间,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可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去感受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尽情地、自由地展现自己。

例如民族歌曲《娃哈哈》,教师可以设计“乘坐火车去新疆旅游”的游戏活动,边带领幼儿领略到新疆的风土人情,边引导幼儿双手叉腰,做垫步的动作,学习新疆舞的基本步伐。之后,还可以借助富有新疆特色的乐器——铃鼓,让幼儿再次“开火车去新疆旅行”,教师跟着音乐拍铃鼓,在听到鼓声的同时要求幼儿把脚踩下去,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学习新疆歌舞的兴趣,熟悉音乐作品的节奏。

3.借助音乐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把游戏引入乐乐教学中,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创新音乐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民乐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快速应变的能力。在民乐游戏所创设的生动环境下,幼儿自由选择各种肢体语言,把民乐和表演相结合,从而有效调动幼儿的情绪,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例如小班民间游戏活动《丢手绢》,教师可以从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利用游戏形式去体现歌曲中相互追逐的快乐。首先,引导幼儿围成一个圆圈,一名幼儿做丢手帕者,随着播放的歌声跑动起来,将手中的手帕随意丢在某一幼儿的身后,待唱到“快点快点捉住他”时,身后有手帕的幼儿可以拿起丢在自己身后的手帕去跑追逐丢手帕者。当丢手帕者跑到被丢到手帕幼儿的空位时,可以蹲在这个空位上,追者便不能再追。追者换作丢者,游戏继续进行。在幼儿熟悉游戏规则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逐渐改变游戏玩法,比如改成双脚跳或单脚跳追逐持手帕者。音乐与游戏的融合,不仅可以培养幼儿音乐兴趣,丰富情感世界,也能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有效引入,追寻“民乐味”与“游戏味”的融合

音乐与游戏密不可分。对于幼儿而言,音乐游戏可以帮助其表达自我、宣泄情感。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有效引入游戏方式,才能见到明显成效,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1.在民乐欣赏中应用游戏。

对于幼儿来说,打击乐器是深受孩子喜爱的,幼儿也容易掌握演奏方法。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打击乐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比如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可以设计水果、动物造型的可爱图谱,引导幼儿通过动作模仿、语言节奏等表达对节奏的感悟,比如拍手游戏,把抽象的教学关系通过敲敲、听听、比比等游戏活动转化为幼儿能亲身感知的节奏图谱,促进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悟。

2.在韵律教学中应用游戏。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音乐韵律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学习难度较大。在韵律教学中应用游戏,可以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借助丰富多彩的游戏呈现原本单调烦躁的相关内容,启发幼儿自由探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音乐之美,让韵律教学更精彩。

例如大班韵律活动《葡萄丰收》,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新疆舞蹈风格的舞蹈游戏:幼儿分成男孩女孩站成双圈队形,男孩手拉手搭成“葡萄架”,女孩面向圈站立,按逆时针方向,在男孩搭成的“葡萄架”下练习S形摘“葡萄”。然后男孩原地蹲下,女孩继续随着音乐做摘葡萄动作,喊节拍,女孩探索钻葡萄架、摘葡萄,然后让幼儿尝试换队形表演摘葡萄……利用“摘葡萄”游戏开展韵律教学,大大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不仅让幼儿学习了踮步、转动手腕的动作,也让幼儿感受到了新疆舞蹈挺拔的姿态,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3.在曲式教学中应用游戏。

所谓曲式,即音乐中的横向组织结构,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学习音乐的曲式。

歌曲《闪闪的红星》是三段体的曲式结构,A段音乐慷慨激昂,B段音乐抒情美好,每段音乐之间都有着不同的音乐性质,幼儿不易理解。为此,我借助表演游戏开展教学。在游戏过程中,创编了一些表演动作,我扮演指挥官,当A段音乐响起时,幼儿想象红军在行军过程中的样子而做出爬山、小跑等动作;再当B段音乐响起时,幼儿根据我的“指挥”做出休息、谈心等动作。这样的表演游戏让幼儿准确区分清了雄壮有力和缓慢抒情的不同,对这首曲子A-B-A的三段体曲式结构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接下来用乐器为这首歌曲伴伴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理性反思,品味民乐与游戏的和谐关系

有效的音乐教学强调游戏性,但游戏不是民乐教学的目的,只有正确区分音乐与游戏的主从关系,从全员性出发,师幼共同参与游戏活动,科学建立游戏化教学思想,才能准确把握好民乐教学与游戏的和谐关系。

1.主次性——明确音乐与游戏的主从关系。

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游戏只是学习民乐的手段,所以在民乐游戏活动中,教师必须明确游戏与音乐之间的主从关系,游戏必须伴随民乐,为教学服务,才能实现民乐教学目的。

曾有教师运用手影舞视频设计了音乐活动“森林舞会”,活动一开始呈现的“手影舞”视频给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带来极强的冲击力。但在幼儿学会“手影舞”后,教师将教学转向了身影游戏,让幼儿欣赏杨丽萍《月光》舞蹈视频片段,再也没有出现《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也没有手影表演。教学活动看似很热闹,形式多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游戏味过浓,音乐味显然不够。笔者认为,手影游戏只是为手影舞服务,整个教学方案应聚焦“手影舞”,以韵律活动为载体,随乐而舞,才能突出教学重难点,让幼儿在有趣的手影游戏中体验手影舞表演的快乐,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大有不同。

2.全员性——快乐应该属于每一个孩子。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所选择的游戏活动应该考虑到“全员性”,即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独立展示才华,进入游戏角色,与其他幼儿和教师之间合机交流,获取过程体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这是教学追求的目标所在。

比如在创作节奏教学环节中,课前先为幼儿尽可能的多准备些X-、X、X、0的节奏头饰,再准备好四个不同的小房子背景道具。游戏中将幼儿分成四个小组,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可以任意选择一个节奏,套上节奏头饰后找自己的家,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四个房子可以选择,而且房子里的节奏合起来必须是两拍的。哪个小组创作的多,并且能够整齐地念出来为胜方。通过这样的游戏形式,不仅为每个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能让每个幼儿学得快乐、学有所获,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学中玩。

3.参与性——教师是幼儿游戏的玩伴。

幼儿无疑是音乐活动的“主角”,但也不能忽略教师是幼儿游戏的玩伴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新课程强调应改变传统的师幼关系,要求教师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能为幼儿个体发展创设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不做局外人和旁观者,与幼儿一起投入到游戏中,平等地成为游戏中的一份子。

例如在小班民族音乐《小宝宝睡着了》的教学中,很适合开展过家家游戏,教师可以扮演妈妈角色,小朋友们则可以围在“妈妈”周围,闭上眼睛假装睡着了,老师把其中的一个小宝宝抱在自己怀里轻轻地哼着这首歌曲,其他的幼儿都把老师当做妈妈亲切的依偎在身边,有感情的轻轻地和妈妈哼着歌曲。因为有老师的参与,更能有效帮助幼儿体验歌曲中的情感,课堂氛围非常温馨。

总之,幼儿有着与众不同的天资,对音乐有着天生的敏感性和喜爱性,对游戏也有着特殊的需求。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幼儿认知特点,积极探索游戏化教学策略,让幼儿用肢体去尽情的感知音乐,用心灵去真切的触摸和体会音乐,在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的过程中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以蕴含美好情感的民族音乐美化幼儿的心灵,陶冶幼儿的情操,促进智力和情感的发展,这才是民族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手影民乐游戏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儿童时代(2022年2期)2022-04-19 11:13:06
民乐国祥
手影游戏真好玩
儿时难忘的手影
手影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飞碟探索(2016年11期)2016-11-14 19:34:47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小学科学(2015年7期)2015-07-29 22:29:00
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