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方法探析

2018-02-26 18:28:50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语势重音标点符号

李 桃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0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是《课标》对初中生阅读评价的总要求。朗读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升语言使用规范性,降低学习背诵难度,陶冶净化心灵,同时有利于加强语文教学效果并丰富校园文化。

朗读,需要具备可以表现文字作品的有声语言的能力,包括良好的语音与发声能力、激发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探讨分析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方法,希冀能给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朗读教学的帮助,以利于高效达成《课标》要求。

一、培养学生正确地发音与发声

1.读准语音

语音是语言的声音形式,标准、清晰、动听的普通话语音是朗读的必要前提,是朗读产生感染力的基础。朗读教学应以朗读正确的语音为首要目标,正确的要求是字音要准确,要按照普通话语音规范吐字发音。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并且在符合语音规范的前提下,进一步追求把字音读得更清晰、更圆润、更集中的高级目标。

教师对学生语音的训练可结合汉语拼音教学同步进行,从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等方面具体展开。对具体的发音部位及方法进行讲解,通过真人示范、借助发音器官示意图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语音的发音原理,找到正确的发音位置。对于容易混淆的语音,如平翘舌、鼻音与边音、唇齿音与舌根音、前后鼻韵等难点,可通过跟读模仿、词语的对比练习、绕口令等方法进行强化训练。关于语流音变的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在熟练掌握发声韵调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正确运用;若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可依据具体作品让学生通过跟读进行纠正,并辅以理论知识的简要介绍。

2.练习发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发声方法是进行有声语言创作的基础[2]。通过进行发声练习,让学生不仅能说标准的普通话,还能说好听的普通话,使学生具备对声音美的艺术鉴赏力,为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打下声音基础。清晰、集中、圆润、明朗、朴实、大方是好听声音的标准,通过发声训练纠正不正确、不科学的发声习惯,尽可能达到气息通畅、有一定控制能力的目标。

教师可将发声训练融汇于作品所描述的场景之中,使学生在领会作品意境的同时,体会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共鸣控制等发声原理及要领。例如,在进行《昆明的雨》教学时,当讲到“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闻菌子的香气,想象菌子“滑,嫩,鲜,香,很好吃”,仿佛要将菌子的香气深深地吸到肺底,以此体会吸气要吸得深、吸得饱满。

二、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运动

《课标》要求中学阶段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学生应具备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的能力。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丰富而细腻的思想感情,以内心体验为根本,多种朗读技巧相配合,使内容和形式、体验与表现、感情与技巧融会贯通,在有感情地朗读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调动情绪、激发情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激发形象感受,即利用具体感性的材料,通过对视觉、听觉、嗅觉等知觉进行刺激,形成对外界事物的感性形象的感知。例如,在讲解《济南的冬天》时,就可以从多个维度调动学生的形象感受:(1)空间觉。“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朗读者应调动空间想象力,仿佛置身于济南中心环顾四周,具有东西南北中的方位感受。(2)听觉。“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朗读者应从字里行间中听出文字的声音,仿佛与小山面对面地轻声低诉,仿佛人们清朗的浅笑声声入耳。(3)视觉。“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覆满白雪的连绵山峰、湛蓝晴朗的广阔天空会历历浮现在朗读者眼前。(4)运动觉。“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朗读者会感受水流的有机活动。二是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感受,即通过分析理解文字作品,使学生体验文中符合思维规律的思维过程,达到增强对稿件整体与局部、主与次、详与略的驾驭能力的目的。逻辑感受主要建立在充分理解作品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教师需对全篇各层次、各段落、各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主次、并列、递进、总括、转折、对比等进行细致分析,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强烈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

具备了标准的普通话、优良的声音以及处于运动状态的思想感情,便需要有效的表达方法将情感“形之于声”。感情与表达技巧相统一,才能使丰富而恰切的情感充分地得以表现。具体而言,教师可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1.练习停连

停连,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3]。在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声音中断、休止的地方就是停顿;反之,那些不休止、不中断的地方,特别是文字稿件中有标点符号而不休止、不中断的地方,就叫连接[4]。从朗读艺术的角度,有声语言表达中语流序列的疏密关系不能仅依据文本的标点符号,而应综合考虑语法、逻辑、心理(感情)等多重因素。

在进行停连的教学时,应让学生明白,标点符号只是文本语言停连关系的显示,而停顿和连接才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例如,“①山舞银蛇,②原驰蜡象,③欲与天公试比高。”①②③句之间虽然都是逗号,但是①②句是合的关系,两句之间衔接紧密,语势持续上扬。为了强调“试比高”,需在其前边停顿一下,同时②③句间逗号的停顿相对缩短,使其所有词语处于紧密的连接之中,从而在“试比高”处形成高潮。为了避免学生对标点符号基本概念的淡化或混淆,建议教师在引入有声语言与文本语言的停连规律有所区别这一理念时,先对标点符号在文本中的运用规律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并体会文本语言中各种标点符号的感情色彩及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中的停连训练。

2.运用重音

《课标》要求学生应具备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文章要点的能力。重音可以较好地解决文章内容中词语间的主次关系、体现语句目的、突出表达重点,因而可将重音训练融入课程教学。

重音绝不是单纯地加重声音,而是在分析理解文章后,进行多层次、复杂、细致的主次感受的过程。对于重音的教学可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第一,以多样化的方式实现重音,即重音可通过声音的高低对比、语速的快慢对比、用声的虚实对比、语流的停连对比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强调;第二,用丰富性的层次表现重音,即重音有主次之分。例如,在《春》中有这样的描述: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其中,“娃娃”“小姑娘”“青年”形成了对比重音,可通过不同的声音形式进行强调。例如,“娃娃”可适当提高音高、加快语速,表现出人们对新生命的降临充满希望;“小姑娘”可运用较低较轻的声音进行处理,使姑娘的温柔与娃娃的活泼形成对比与区分;“青年”可运用加重语气、增大咬字力度的方式加以强调,并为文末激情昂扬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同时,文末的“上前去”为文章情绪的高潮,是主要重音,分量最重,“娃娃”“小姑娘”“青年”则是次要重音。

3.把握语气

语气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气的感情色彩,主要指语句所包含的喜、怒、哀、乐、惧、急、恶等具体的感情特质。教师可通过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帮助学生体会各种感情色彩的区别。例如,让学生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会童年妙趣的欢乐,从莫怀威的《散步》体会亲情、人性、生命之中那平实的温情,从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体会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同一篇作品中,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人物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语气。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填上新伤疤了!’”这是讽刺的语气;“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这是麻木的语气;“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这是嘲笑的语气;孔乙己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是羞愧的语气。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引发真实情感,准确把握语气。另一方面是语气的分量,即语气感情色彩的度。例如同是送别诗,都流露出对好友离别的不舍,但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悲哀、深沉的惜别,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则是充满惋惜与同情的惜别。教师要在透彻讲解诗词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把握好语气的分寸与火候。

4.掌握节奏

节奏是由全篇作品生发出来的、朗读者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形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声音在行进、语言流动中的回环往复。对节奏的教学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为整体性节奏的把握,即以整篇作品为单位,节奏具有相对稳定的鲜明个性,也就是作品的基本节奏。整体性节奏与作品的基调息息相关。例如,《海燕》的节奏为高亢型、《最后一课》为凝重型、《卖火柴的小女孩儿》为低沉型等。

二为局部性节奏的转换,即对于具体的一个段落、一句话进行节奏的转换。可通过“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轻先重,欲重先轻;欲快先慢,欲慢先快”等方式进行转换。例如,《岳阳楼记》的“①是进亦忧,退亦忧。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③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其中③是全文情绪的高潮,是情绪与声音的制高点,可采用欲重先轻、欲慢先快的节奏转换方式营造高潮,即①语势平缓、语速较快;②语势稍扬、语速加快;③语势更扬、语速放慢;④语势转抑、语速更慢,通过节奏的转换对③进行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局部节奏的转换应建立在对整体节奏类型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如上例《岳阳楼记》中,全文第三段描写的是一片悲凉情境、人心凄楚,因此带有低沉的语势;第四段描绘出一幅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因而节奏较为轻快,语节较少且词语密度较大,带有高亢的语势。但是由于本诗是范仲淹在贬放河南邓州途中,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抒发的爱国之情与远大抱负,全文的基调是深沉而博大的,整体节奏为舒缓型,语势多扬少抑,用声较高而不着力,基本语气较为舒展。因此,文中的局部节奏即使有所转变,也应以整体的节奏为参照,不能与全文基调相背离。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应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使朗读教学与语文教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而实现《课标》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目标。

猜你喜欢
语势重音标点符号
语势的妖娆
散文诗(2021年8期)2021-09-05 22:27:19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艺术家(2020年5期)2020-12-07 07:49:32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4:06
政论文中排比句的巧妙使用
雅言诵经典之路浅析
标点符号争吵记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56
标点符号的争论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语意与语势
考试周刊(2016年25期)2016-05-26 19:13:30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语言与翻译(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5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