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克 龙
(瑞安市第四中学,浙江 瑞安 325206)
德育是直面鲜活生命、塑造高尚人格、提升生命品质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多年来,我校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依靠学校教育的主产品——课程,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学校教育的创新源泉——课题等“三板斧”,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习得、唤醒高品质生命的自省、积极践行生态文明、谋划幸福人生的生涯规划等四个方面积极开展德育有效性的行动探索。
培育“懂生活、敬生命、行生态、明生涯”的时需人才是我校的德育目标。品德的高低是人的内心某种价值认同后外露出的行动质量的优劣,在高中阶段,主要表现在生活的言行、生命的理解、生态文明的认知与认同等“三生”体验。在此基础上,因为个人性格、身边重要人士影响等因素,还表现在生涯的选择。因此,我校“三生”德育的具体行动就是通过对学生的“生活自律、生命自省、生态自觉、生涯自主的‘四自’发展”,唤醒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动力,帮助每一位学生拥有 “懂生活、敬生命、行生态、明生涯”的“四生”慧智人生。
德育工作像一项建筑工程,需要做好设计与规划,才能让教育工程有方向性、阶段性和针对性,做到有据可依、有的放矢。基于以上的理解与认识,依据《温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试行)》,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足校情学情,笔者对德育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如图1所示)。
一是明确一个目标——培养四品八德、“懂生活、敬生命、行生态、明生涯”的时需人才;二是培育一种精神——“至诚、自觉、乐智、创新”的人文精神;三是坚定一个信念——做人唯诚、做事唯精的精诚教育,并把品德高尚(至诚)、敢于担当(自觉)、慧智人生(乐智)作为“做人唯诚,做事唯精”的解读;四是依托一支队伍——优秀的德育教师队伍;五是借助一个抓手——三生体验(生活、生命、生态);六是打造一个特色——“三位一体”生涯体验式教育。建构德育课程体系,主要包含生活、生命、生态即“三生”教育课程群(如图2所示),将“四品八德”培育与“三生体验”相融合、课堂教学与课外体验相融合、线上管理与线下教育相融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平台相融合,用“三课”推进,让学校真正成为“学”校,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生活自律、生命自省、生态自觉、生涯自主的“四自”发展,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图1 “三生体验,四品八德”德育工作顶层设计
图2 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三课”是指课程建设、课堂变革和课题研究。我校这样做的目标是:以德育课题研究为抓手,让德育行动有愿景有规划,引领师生自信向上、同舟共济、砥砺前行;以德育课堂变革为抓手,让我们的师生深深地沉下去,做有质量的德育教学;以德育课程建设为抓手,提升德育格局与品位,让学生享受丰富的高质量课程内容。就像一个人要用脑(课题)指挥,要靠两条腿(课程+课堂)走路一样推动“四生”教育。
教育科研工作是学校发展的先导,没有教科研的率先,就没有教育教学理念、水平、质量的率先[1]。我校“普通高中打造塘河文化的行动研究”“基于人文素养的书香校园建设行动研究”“班级三生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读书活动推进‘自觉、乐智’型校园的行动研究”建设等课题在省市立项。这些课题都很好地引领学校德育朝着培养四品八德、“懂生活、敬生命、行生态、明生涯”的时需人才和培育“至诚、自觉、乐智、创新”的塘河人文精神方向迈进,提升了“三生”教育的质量。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2]。我校围绕“生活自律,生命自省、生态自觉、生涯自主的‘四自’发展”,唤醒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动力,帮助每一位学生拥有 “懂生活、敬生命、行生态、明生涯”的“四生”智慧人生,积极组织教师开发开设课程,目前形成的主要成果有:
(1)序列化“三生教育”课程体系。笔者将体育节、艺术节、悦读节、科技节、技能节、寝室与社团文化节、生活节、生命节、生态节等“九节”活动融合在“三生体验”序列化体验式课程(如表1所示)中,倡导并努力践行教育公平,提倡全员参与、全员体验。目前“三生体验”课程(生命滋养课程、生活修养课程、生态文明课程、生涯规划课程)的辐射面达100%,为广大学生兴趣的培养、潜能的挖掘、综合才能的提升搭建了广泛的平台,充实了德育课程,极大地提升校园文化氛围与品位。
(2)学生社团课程。社团作为学生校园课余文化生活的主阵地与载体,是我校开展“三生”体验的重要课程资源。学校依托20多个学生社团开发出“中学校园学生管理艺术”“中国共产党党史与时政评析”“校园新闻写作与编辑”以及兴趣特长类、职业技能类、家乡非遗类等26个社团课程,满足广大学生个性化生涯发展的需求(课程开设一览表如表2)。
(3)“三位一体”式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本真是唤醒——唤起学生成长内动力的觉醒,并成全天性。成长的真谛是自我体悟——收获体验与感悟就是成长。笔者意识到高中生涯教育不仅顺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新课改和教育政策的导向,更是我校开展“生活、生命、生态”三生体验教育的综合性体验课程。学校经过多年的逐步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围绕“生涯觉醒、生涯认知(自我认知与环境认知)、生涯抉择(选课选考、志愿填报)、规划执行(确立目标、制订计划、反馈修正)的‘三位一体’范式的生涯体验式课程体系”。
表1 序列化“三生体验”课程一览表
表2 学生社团课程开设一览表
所谓“三位一体”指架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位(平台)的链接,生涯教育实施策略主要由校方牵头,多途径、多方位、多渠道更好地整合更多的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更有力地服务于广大学生的生涯发展,有效提升高中生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笔者具体在学校做了如下尝试:
一是构建与大学生涯教育的合作带,创设“走进大学”体验活动课程。与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商学院等联合开展生涯教育,每年带领高一段全体学生走进“温州大学城”,让学生在参观大学校园、对大学生进行访谈、参加大学专业介绍会、与大学生的互动及综合素质拓展等活动中,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生活、大学专业课程设置、专业选课要求、就业前景等。与高校联合开展普高生涯教育的课题研究,邀请高校生涯教育专家给学生开讲座,开展生涯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二是开发整合校内外生涯教育资源。首先,整合校内生涯教育资源。创建校生涯发展辅导中心,争取学校人力、财力和制度支持。一是组建一支由10多位对生涯教育感兴趣的教师组成生涯教育课程编委会,共同开发序列化、多形式的生涯教育校本课程;二是联合校心理辅导站、校“心灵小屋教师公益团队”,每周一至周五面向学生提供生涯发展公益咨询和大型生涯教育塘河讲堂讲座;三是以团委、学生会、业余党校、广播室和学生社团等为阵地,由指导师负责开发出包括兴趣爱好类、职业技能类、传统文化类社团体验式活动课程;四是提供素材鼓励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给学生上生涯团辅必修课;五是举办“我的未来不是梦”和个人生涯规划书设计评比等活动;六是推行全员生涯导师制。在“尊重差异、适性发展、允许选择、合作优化”理念的指导下,立足学情和学生个性化生涯发展的需求,逐步分层推行全员生涯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独特优势,寻找师生最佳适切点。不仅达成学校“至诚、自觉、乐智、创新”的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也为促进广大师生个性化生涯发展的需求与成长,切实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着眼全体、兼顾个体,关注全面、兼顾个性的学生生涯发展新模式,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推进我校教育工作新局面。其次,对接校外生涯教育资源。一是开发家长和社会单位资源。学校联合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创建学生生涯发展实践基地,学校先后与医院、幼儿园、环境管理所、市场管理所、司法所、瑞安塘河社区、瑞安新锐文化创意公司等8家单位签订合作教育协议,调动家长和社会力量协助配合开设“生涯人物采访”和“职业体验”活动课程。加深学生对感兴趣职业的性质、内容、工作任职资质、就业情况、发展前景等信息的客观全面的认知。二是开发校友资源。邀请历届校友来校开展“校友生涯发展论坛”“校友大学专业剖析课”,让他们与学生分享非常丰富且接地气的学涯和职业生涯发展中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和经验,为学生在认识环境、目标确定、计划制订实施和反馈修正、生涯决策等生涯规划能力方面的锻炼提供参考和借鉴。三是邀请大学生涯教育专家为高三参加“三位一体”和“自主提前招生”的学生举办模拟面试等活动。
德育不能只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学习,而应该是在强调学科德育渗透和高度重视班会课作为德育课堂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加强德育课堂改革,积极推进德育第二课堂的开发与建设[3]。
我校多年来积极开发校内外德育第二课堂,推进“三生”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体验,在体验中收获感悟,在感悟中收获成长,培育“四品八德”的时需人才。
(1)开发互联网的教育功能。依托手机微信终端管理系统,建构自省评价机制;联合“品德信贷”系统,践行“生活修养”课程;搭建互联网德育课堂,实现线上管理与线下教育相融合,强化学生良好习惯和修养的习得。
(2)开发校内德育第二课堂。一是将体育节、艺术节、悦读节、科技节、技能节、寝室与社团文化节、生活节、生命节、生态节和心理健康活动月的“九节一活动”融合在“三生体验”序列化课程中;二是创设社团课堂,如法制社、环保社、义工队、演讲辩论社、心理协会、记者团、文学社,还有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等等社团,促进学生校内体验成长,实现学生自主、自觉、自育。
(3)开发校外德育第二课堂。一是在敬老院、瑞安特殊教育学校、高则诚故里、叶适故居、西山烈士陵园设立志愿者服务活动基地和革命爱国教育基地,开发校外德育课堂,践行“生命滋养”和“生态文明”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自尊敬人、爱国担当的品质;二是邀请瑞安禁毒办、派出所、瑞安司法所、消防中队等工作人员,开展禁毒宣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青少年维权知识讲座和消防安全技能演练;开发塘河讲坛,践行“生命滋养”和“生态文明”系列课程,提升学生生命自救技能和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与能力,培育珍爱生命、守法诚信的品质;三是利用寒暑假开展“寻家谱、知家风、传家训”和寻找“温州精神”生涯人物采访等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开发家庭和社会教育课堂,践行“生活修养”“生命滋养”“生态文明”“生涯规划”系列课程,培育家国情怀、好学向上的品质。
有顶层设计,有课程体系,有“三课”推进,德育成效的提升自是水到渠成。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一”。
碧波塘河朝夕相伴,温州精神耳濡目染,水文化与温州精神浸润的教师颇具善良质朴、兢兢业业、自主向上、乐教善导、勤奋务实的气质,成就了我校宝贵的校园精神文化,也成为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当前,班主任队伍中有省师德楷模1人;温州市骨干班主任3人;瑞安市骨干班主任5人,瑞安市优秀共产党员10人,瑞安市优秀青年志愿者(教师)4人。近三年3位教师获得瑞安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奖,多位班主任撰写的德育文章在《德育报》和《班主任之友》等刊物上发表。
我校学生义工队连续23年高举“志愿者”旗帜,除了给敬老院孤寡老人、特殊学校学生等结对的对象提供帮扶外,还积极面向社区开展环保宣传、文明礼节、践行低碳、“3·15诚信宣传”、学雷锋募捐等志愿服务活动。持续近10年开展志愿者班竞岗活动,在瑞安市、温州市共青团工作交流会上做典型案例分享获好评。学校先后被评为瑞安市十佳“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标兵集体”“瑞安市优秀志愿服务团队”“温州市志愿服务优秀集体”等荣誉称号,多次收到敬老院的感谢锦旗,瑞安电视台、瑞安日报等新闻媒体均做过专题报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敬老院志愿服务过的学生,毕业后仍然惦记着孤寡老人们,每年过年时还能三五成群地相约去给老人们拜年。
学校每一届毕业生都会组建一支公益团队,在寒暑假为学弟学妹们举办“我们正青春——校友生涯发展论坛”,用他们自立自强、不屈不挠、上下求索、博学致用、万里笃行的生涯历程和精神面貌反哺母校。启迪着更多莘莘学子科学合理地规划生涯,不断实现生涯目标,争做最好的自己,不断创造更多更好的社会价值。
我们将水文化与塘河精神文化两者融合,提炼出“至诚,自觉,乐智,创新”塘河文化精神,成为我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以“三生体验”体验式课程为载体,逐步让塘河文化落地生根,并将塘河文化融合到校园环境建设中。近三年,学校先后获评瑞安市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瑞安市美丽校园、瑞安市美术教育特色学校、瑞安市健美操教育特色学校、温州市优秀团组织和省二级特色示范学校。
随着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已经形成属于我校特色的“三位一体”体验式生涯规划教育范式。不仅有方案、有课程、有过程、有评价,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而且有场馆支撑。生涯馆由职业倾向测试区+职业倾向测试室+生涯发现规划创新实验中心+潜能挖掘室组成;生活馆兼做学校DIY教育活动中心由职业展厅+职业体验场馆+木工坊+研究领地+智创空间+智造工厂+ 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技术馆组成;生命馆由职业大讲堂+商业社会+生涯俱乐部构成;生态馆由艺术天地+互动社区构成。
行动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瑞安教育信息网和瑞安日报都多次予以报道,也赢得广大家长和社会普遍好评。学校生涯教育案例入编《温州市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研讨会资料汇编》,作为书面交流材料获好评。
学校德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既要有文学家的可爱与纯粹,又要有商家的远见与务实,更要有哲学家的深刻与坚持。我们坚持在行动中一点点改变学生的人格、一点点提升学生生命品质,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式的成长中享受快乐。我们将继续依据学校发展规划,立足校情学情,总结过去几年的“三生体验”特色德育得失,继续依靠德育课堂变革、德育课程建设、德育课题研究,更快更好地提高我校德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