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 宏
(1.山东省威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中心,山东 威海 264200;2.威海市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学校,山东 威海 264200)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采用显性课程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随着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行为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发现“隐性课程”的教育形式可以有效弥补“显性课程”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且,综合实践活动课隐性课程资源是广泛存在的,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感受中实现自我教育。因此,应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应用隐性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隐性课程资源是以潜在的方式对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影响的一种学科课程资源[1]。它是相对于综合实践理论为主要形式的显性课程资源而言的,以不被人注意的形式存在于班级环境、校园环境、生活环境和社区环境当中。隐性课程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以下四种呈现方式。
课本教材是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学生通过课本教材掌握基础的学科知识,对于教材的合理利用与对隐性知识的挖掘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材中的内容都是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及按照一定的结构编排在一起的,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中的隐性内容是指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如标题的格式、与内容相关的配图、图文的色彩等都应与学生的认知与生活习惯相适合,学生往往很容易激起兴趣、引起共鸣。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输关系,而是形成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关系对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构建这一关系,并且把这种关系作为隐性课程资源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既是问题的发现者,也是教学活动的推动者,这种打破预设教学计划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这种能力与意识是在教师教学方式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的。
首先是班级文化,良好的班级环境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教室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对于教室的布置要得体恰当。教室中的设施要摆放到位、搭配合宜,班级文化墙要能够催人奋进,鼓励学生努力拼搏,让学生在自然优雅、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中学习。其次是班风学风,良好班风学风的树立需要班级全体成员共同的努力。这是一种班级集体行为,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班级成员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学习状态与精神面貌。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影响彼此的意识与行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最后是班级制度,包括班级纪律、卫生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作为一种强有力的隐性课程资源,在无形中向学生传达着一种正向的价值观。学生如果将这种规章制度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规范,将会对以后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综合实践活动课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感受,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不同的技能,逐渐完善自己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人们对显性课程资源的认识与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已有比较完备的体系,但是对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在初步探索与发展的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隐性课程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其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隐性课程资源理论体系。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隐性课程资源的内涵、特点、呈现方式、作用、存在的问题、开发对策等方面作深入研究,形成体系。在长久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隐性课程资源的理论体系会越来越丰富完整。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目标为: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具有问题意识,体验并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显性课程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并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渠道开发隐性课程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选取实际问题,去教育引导学生,解决学生知识与能力脱节的问题,从而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学习空间,从课本走向生活、社会,不再局限在课堂上与校园内。在教给学生课程内容的同时,确保其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保证培养的学生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从而顺利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关爱自然、认知社会、认识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等的任务[2]。完成这些教学任务不仅仅需要课堂上的教学,更应走出课堂和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结合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教育,这种基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与实践活动,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养与道德品质,并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认知与行为准则,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长久的。课堂教学与隐性课程资源内容相结合,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深化了学生的认识。隐性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都强调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隐性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很丰富,它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其开发利用仍然存在开发主体的责任不到位、开发的内容单一、开发利用的过程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对策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要明确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交流最多的一方,应多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并能够针对学生的需要适当地选择和利用隐性课程资源。并且所有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最终都要走入课堂由教师向学生传授。因此,教师作为开发利用的主体再合适不过。但在整个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教师的精力与能力毕竟是有限的,离不开该领域相关专家的指导与学校全体人员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3]。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开发利用中的主体地位,并在日常教学与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隐性资源。教师应主动学习隐性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知识,提高对隐性资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身边的隐性资源,并学会对已发现的资源进行分析筛选,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运用,并不断学习、反思、改进。
最后,学校要为教师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支持。不仅要为教师提供物质支持,保障教师不受物质条件的制约;还要在精神上对教师进行鼓励,激发教师对资源开发的兴趣;还要为教师提供制度保障,可与教学评价、考核等相联系,提高教师对资源开发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学校应当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请该领域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以防教师对一些隐性课程资源不重视或误用。
首先,要整合和利用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隐性课程资源。在校园规划中,综合考虑学校的整体布局,创设舒适优雅的空间环境。对课堂教学内容要深入挖掘,积极探索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及教学活动主体存在的隐性资源。重视学校的优良文化传统,重视校风校纪、班风学风的建设,为学生的精神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要充分开发利用家庭资源。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对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号召家长以身作则,用自身良好的言行习惯为学生做好榜样。充分利用家长的行业专业知识,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为学生做讲座,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学生积极走向大自然,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与名胜古迹,多去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人文景观。积极开发本地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本地的民俗与文化活动,增强对家乡的热爱,还可以积极宣传本地的劳动模范、最美教师等为,学生树立榜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思想与行为。
首先,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发掘与之相关的各种隐性资源,选择最优秀的资源。其次,要对发掘到的隐性资源进行统计与评估。从校园到校外,对潜在的课程资源要做一个统计,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整理,或根据年级、或根据专题,建立起资源库,方便以后查找使用。建立起资源库后,教师要对每种资源有全面的了解,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选择最合适、最优秀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最后,共享综合实践活动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可以定期召开交流会议、开展活动沙龙等,邀请教师就资源开发的过程、经验等进行分享,也可邀请社区人员、家长、学生等共同参与,互相交流学习,善于从身边发现隐性课程资源。对于资源库、交流平台等,要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更新、管理与维护,确保资源的丰富性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