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争
(宣威市民族中学,云南 宣威)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目标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要全面深入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并与历史核心素养内涵紧密结合。例如,在教学“抗日救亡运动”这部分内容时,不应简单将教学目标设计为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的暴行,全面抗日救亡运动的情况,以及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发动者、结果等。上述教学目标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想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应做相应调整。通过历史事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罪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通过对比在民族危机前,中国当时各政治力量的态度和所作所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其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以往的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比如通过有序的问题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与历史解释能力。例如,在教学“南京条约”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鸦片战争究竟是因为什么问题引发的?《南京条约》的内容都有哪些?《南京条约》内容中有反映出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起因吗?为什么在《南京条约》中没有体现?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翻阅资料查找答案、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既学到了新知识,又促进了其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开展合作式的探究活动,针对某一历史活动主题,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分工合作、研读思考及讨论交流等方式来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念的进步。比如,教师以“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活动主题,开展合作式探究学习。让各组学生围绕探究主题,制订具体探究计划,明确小组成员的工作;利用多种渠道来搜集相关资料,仔细研读史料,将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有效梳理;各组学生针对搜集资料进行整理和讨论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各组学生编写探究报告;各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并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探究报告;教师将各组报告编辑成册,作为这次合作探究活动的成果。通过此类活动,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辨析史料的能力,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情感上的体验与感悟,塑造其内在的高尚品格,并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教师应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教师应以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再现历史事件中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同时,教师应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针对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立体,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在教学“罗斯福新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一历史人物,对其进行生动的讲述,罗斯福总统身残志坚,在国家危难时刻肩负起重任,在轮椅上开展了各项重大改革,罗斯福新政对于美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辩证、客观态度,并运用唯物史观对其改革进行评价。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深入了解,提高其史论结合能力,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以往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评价多围绕其对历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基于核心素养下,应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多元的评价体系。首先,实现多元化评价目标,将学生对历史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作为评价基础,同时评价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情况做出评价;其次,多元化评价主体。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等相结合。最后,多元化评价标准,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尊重个体化差异,对于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给予针对性的意见。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鸦片战争》这部分知识为例,通过分析英国对华侵略政策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关系,来考查学生如何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促使学生在史料中挖掘相关理论因素,借助史料来阐述自己的理解。针对学生的表现,教师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使学生明确自己论述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
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逐步渗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唯物主义史观,促进其史料实证意识与历史解释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历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