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

2018-02-26 13:23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同志基层时代

李 达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 云南 昆明 650500)

一、问题意识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全社会、各领域、多层面的一次全新变革和进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构造与实践探索不断向前推进。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如何正确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建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意识形态和落地实践的问题。同样,从国家治理的总体发展与走向来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情况与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与社会治理相关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2017)再次提出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特征、突出的时代性特征和广泛的全民性特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不仅在“五位一体”的主体框架中得以体现,还具体落实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布局中。从理论构造上来讲,“社会治理”这一学术习语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上首次提出并实际运用到国家顶层设计中的[1]。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本文引述《决定》的文本均来自同引处,不另说明。专门开列两项9条具体论述了如何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标志着中国的社会治理即将迈上一个更新和更高的台阶[2]。然而,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在从“社会管理”转变到“社会治理”的历程和系统研究还处于一个初步的调试期,与社会治理要求真正适合的分析工具尚未构建,也缺乏与外界进行对话的本土理论。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治理的系统论述,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决定》的基础上开始形成的完整社会治理思想,是我党执政的重要理念与实际举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背景,鉴于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对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当代意义,对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进行要点梳理就兼具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语境的适应: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研究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概念的提出与理论崛起,有着独特的国内外背景。国外对社会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制度经济学、经济治理尤其是公共经济治理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治理思想等几个主要方面。具体来看,奥斯特罗姆教授夫妇(Ostrom)强调“多中心治理和自主治理”。其总结了人们以分析公共事务解决之道的理论模型,并从博弈论的角度把公共当局看作是一个多元的体制,对国家公权力量(政府)和市场之外的自主治理公共资源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3]。因此,将奥斯特罗姆教授的若干观点引申到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具有十分有效的启示意义。此外,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治理思想也在诸多方面为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考方向和理论来源。具体来看,卡尔·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强调:“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卡尔·马克思,1843)[4]。马克思肯定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体现了自身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强调国家、市民社会和人民作为治理主体,通过政策制定与保障,来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是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是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形成的源头和根本[5]。

当前,国内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科学内涵与逻辑体系研究大致集中在四个方面。(1)更新社会治理理念。青连斌(2017)指出,理念作为实践的先导,在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治理理念的更新是摆在首位的[6]。魏礼群(2016)认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治理目标,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7]。刘捷(2014)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思维要实现从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8]。陈冀平(2015)提出,创新社会治理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和思路,这个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9]。(2)重建社会治理体制。董田甜等(2016)指出,要实现社会治理创新,从根本上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这一环节不可回避[10]。李强(2014)提出,构建社会治理体制要发挥社会学思维和体系的作用[11]。李立国(2013)指出,转变社会治理方式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主要举措,要坚持用“四种治理”相结合促进协调发展[12]。姚华松(2017)指出,在全球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强力冲击下,传统模式下的“乡土中国”已渐行渐远,乡村正在经历多面向和不同程度的解体与重构,强化基层治理、创新治理体制尤为关键[13]。(3)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张康之(2017)以社会治理话语重构、建立全新话语体系为突破口,来改变社会治理方式[14]。宋军(2016)提出,要以改革精神全域推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重建社会治理的新秩序[15]。王斌(2014)指出,在社会治理中要实现政府责任的重构,要使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真正作用[16]。郭力达(2014)认为,要通过重构社会集体意识和社会资本来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17]。(4)下移社会治理中心。向春玲(2017)提出,当前社会矛盾的源头集中在基层,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全领域内的治理才能不断稳固推进[18]。彭思摇等(2016)通过例证的方式,以清远市“三个重心下移”的实践来探索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困境[19]。

通过对以上国内学者主要研究内容和各个领域的文献进行逻辑梳理,可以明晰,目前国内对其研究在方法上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不多,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实际的价值还有待拓展。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研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拓展:(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域进行的社会治理研究还处于萌芽期,与社会治理发展相适应的理论话语权并未完全建构,同时与外界进行对话的本土理论也尚未完善。(2)广大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上亟须明晰:习近平同志是如何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进行全局思考和战略设计的?如何运用社会治理的思维模式和顶层设计来进行全局把控和实践探索的?(3)习近平同志的社会治理思想在近五年的各领域实践中究竟达到何种效果、引发了哪些实质变革和进步?上述三个问题是现阶段国内学者研究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之处。因此,对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进行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就成为当前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生成逻辑:历史演进中的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提出了与社会治理相关的一系列理论和具体操作,不仅对国内社会领域的变革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对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和中国经验。因此,从宏观层面上讲,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研究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基础与来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把握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社会领域治理的重要场域与变迁轨迹。

(一)思想源头: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论断

尽管社会治理的理念与策略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决定》,但是早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初创时期,与社会治理相关的思想和理论就在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实践中加以运用。其主要治理思想是以国家、市民社会和人民为治理主体,以唯物史观为建构的哲学基础,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论述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特征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5]。同时,近现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政权的建立要求党和国家根据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的需求变化对社会治理的层面与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从近七十年来国家治理的发展格局与变迁轨迹来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和国家四代领导核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时期都以新理念、新思路渐进建构起了中国社会治理的发展模式。而这些社会治理的思想结晶最集中地体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中。

(二)历史参照:中华传统社会治理观念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人类所共同遵守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别离的精神家园”。可以说,中国是一个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家,在中国的大历史中,社会治理的概念虽并不存在,但在长期的文化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却又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与论述。在这其中,以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学派为主要代表的思想相互交融与补充,对社会治理思想的论述尤为突出。在这些典型治理观念中,主要体现在和谐、开放与经世致用等方面。列举如下:(1)贵民崇礼,代表着以人为本、以礼治国;(2)礼法合用,代表着以德行仁,德主刑辅;(3)和合以求,代表着贵和尚中,和而不同。尽管这些传统的思想以服务封建专制统治为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中的诸多思想对今天的社会治理具有同样借鉴作用。习近平同志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中善于汲取其中的精华,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内容和体系,为当下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参照。

(三)现实格局:当前国内面临的复杂社会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带来社会各个层面的束缚被解放,社会活力被激发。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治理方式不断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各种类型的社会矛盾。当前,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和治理现代化已渐次进入到深水区和攻坚期,任务繁重,关系复杂,矛盾凸显,由此造成经济体制的变革难以适应社会治理的需要;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调整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模式固化导致社会治理改革步履为艰。习近平同志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与未来一个阶段社会发展态势,精准设计、精准施策,对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障碍进行了有效的调试和安排。可以说,以上不同的社会领域难题客观上催化了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为新的时期进行社会治理提供了现实依据[20]。

(四)实践探索:习近平同志工作中的积淀

习近平同志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在几十年的工作期间,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致力谋划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思路和重大举措,为现阶段的社会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21]。习近平同志通过自身在工作中的思考和体会,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习近平同志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2001)中,提出了户籍改革按城市规模不同层次循序推开,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彻底消除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治理思路[22]。在《之江新语》(2007)中,232篇短评从多个维度,深刻阐述了习近平同志对浙江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所做的全面思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23]。《摆脱贫困》(2014)中记录了他主政宁德时期关于地方治理与公共政策的理论思考与经验总结,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体现了国家治理和公共政策的科学思维,代表了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24]。

四、主要路线: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发展轨迹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作为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需要掌握和运用好的理论和实践武器[25]。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实践进行全面的思考与布局,通过价值认同、改革创新、依法治理,来满足人民的教育、就业、养老、安全、公平、正义等各方面的需要。习近平同志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的,体现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维度、新目标及新态势[27]。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包含的内容很多,面向很广,意义重大,是一套系统而宏观的科学论断与叙述。以下仅列举数项,对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发展主要路线作简要阐述。

(一)创新社会治理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从“四个全面”角度和内容来讲,其涉及的是宏观的顶层设计,但又不可避免地与社会治理相关联。总的来看,习近平同志创新社会治理理念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社会的长治久安,需要凸显平安和谐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提出:“把平安中国建设作为方向”、“平安是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在其治理理念中,着力提升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始终牢记和谐稳定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和基本遵循。其二,强调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突出人在治理中的能动作用。这一核心理念习近平同志在全国“两会”(2014)上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已明确指出。习近平在上海的这番讲话为中国社会治理进一步指明了实践的方向,探索了一条可以行之有效的道路。基于此,可以明晰,社会治理的过程要牢牢抓住人这个核心,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步调与布局稳步推进。其三,强调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节点时期,要以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水平来支持社会各领域的治理创新发展,这既是客观要求,又是基本途径。”其四,强调妥善处理各领域的复杂社会矛盾。现阶段,与全面深化改革相同步的,是社会各项矛盾突出并错综复杂,要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打牢和巩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二)构建社会治理体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治理领域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显现,迫切需要通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下实现由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的根本转变。在此目标下,如何实现治理体制的创新就成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和源头。可以说,在习近平同志社会治理的一系列思想中,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及目的都是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的。也就是说,政府不再是主体和决定力量,而是主导力量,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不再是从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而是协同参与的民主融合体系。政府、社会与公民之间相互协调又各司其职。在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维模式安排下,首先,政府要发挥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一切,而是与社会、公民进行共治。其次,要协调好多元治理中的社会组织与公民作用。社会中的各类社会主体包含的面向很广,种类繁多,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能够有效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水平和效力。再次,作为社会治理中最关键的要素——公民,要依法有序地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各个层面,要自觉遵守法律和维护社会契约规范,以个人行为推动全社会领域实现“善治”。最后,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符合具体社会治理的模式,以行动公约来促进社会治理走向常态化、正规化、机制化。

(三)重构社会治理方式

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改进社会治理的方式是新时期、新阶段所必须破解的一大难题”。目前,受传统思维局限、利益格局调整、经济体制变革及社会结构变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难度和阻隔还比较大。习近平同志在不同的场合也提到过,社会治理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难题。习近平同志关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论述为当前形势下不断实现治理方式的新跨越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其一,要从“刚性”约束走向“柔性”互动。传统管控思维模式下,政府是国家公权力量的必然代表,对社会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不是融合,而是对立。习近平同志在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到要“构建全民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因而,社会治理从刚性到柔性,不仅是政府工作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转变,更是政府、社会、公民三者之间的契合发展。其二,要实现“四种治理”方式有机结合。习近平同志从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关键[27]。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四大治理”的新思路、新举措,对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增强和激发社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明晰,“四大治理”方式不是分散的单一方面,而是系统的有机整合和实际需要,实现“四种治理”方式需要宏观统筹和协调推进,这是实现社会治理水平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四)下移社会治理中心

社会治理中,基层是社会的单元细胞,是整个社会的“地基”,这个“地基”,幅员最广、人数最多,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时代的主流。同时,社会矛盾的源头也集中发生在基层中,能否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关系到全领域内的社会治理能否稳固推进。正是如此,以习近平同志精准设计、精准发力,以思想理论和实践行动将社会治理的关口前移,不断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这也表明,在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中,把改革的重心是放在基层的,关注的重点领域也在基层。在社会微治理视野下,作为社会治理中起主导力量的国家公权力量——基层政府只有不断进行治理创新,构建治理主体的精英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社会治理发展[28]。其一,要把多元共治的体系建构在基层。充分调动基层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局面,要从创新共同的组织、要筑牢共同的阵地以及扩大共同的参与三个方面进行布局。其二,要把综治平安的根基强化在基层。要理顺基层体制机制,协调社会各种关系,应对可能发生的社会风险,要从体制整合、机制强化及载体拓展将矛盾冲突化解在萌芽,净化社会治理环境。其三,将依法治国的要求落实在基层。要以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思维、新理念为逻辑起点,国家公权部门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推进司法公正公开,扩大社会法治参与和监督,努力形成良好的基层治理环境,为下移社会治理中心提供必要的场域。其四,要把社会组织的发展向基层倾斜。随着社会治理中心在基层不断延伸,传统行政式的管理方式终究要被多元共治的治理新模式所取代。基层治理中,社会组织有覆盖面广、参与度高的显著特点,重点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能够搭建起基层政府与公民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也能弥补政府行政力量所不及的领域[29]。

五、重点领域: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主体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社会民生问题,在社会治理层面形成了一系列指导思想和实践导向。通过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方式,构筑社会治理格局,做好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的行为指导和思想引领,社会各领域、各层面不断取得新成效。但是,我国一些区域依旧延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的社会治理模式,这套治理模式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强化机制,对基层实践管理者的态度与取向产生了严重影响。对此,研究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重点领域就必须重视对其治理模式的主要逻辑及实际运用的规则环境的深刻认识。

综合来看,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重点领域集中在如下七个方面:(1)坚持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以平稳进行的最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意识形态领域更加接近社会治理的工作任务和目标。(2)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关于国计民生的大事,是人民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尺,是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内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继续深入推进,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持续发展。(3)统筹城乡社区治理。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工作重心,在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体系中,社会治理的重心要落实到城乡社区中。当前,城乡一体化差异逐渐拉大,这一变化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尤为明显,统筹城乡社区治理,才能为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打下基础。(4)促进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社会组织作为当前多元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参与力量,是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活力来源,构建科学的社会治理体系,有助于统一认识、凝聚共识。(5)加强生态治理与保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但生态环境的保护依旧任重道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基层治理一定要走符合实际的路子,要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绿色中国,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6)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社会治理思想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并完善的,总体来看主要包含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等主要方面。(7)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同志结合当前中国各层面、各领域治理的实践发展而形成的,是其社会治理思想的重大创新。他指出:“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要重视‘国家发展’,又要重视‘国家安全’,既要发展国际合作关系,又要防范‘国际威胁’”[31]。

六、功能预期: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发展境界

作为一种特定的组织形态,社会组织是以弥补“市场失灵”和克服“政府失灵”的社会服务职能而获得存在发展的。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组织得到广泛发展,但目前公共管理的理念和手段依旧滞后于社会组织的发展[31]。同时,由于历史及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既有的社会治理不仅在政策、策略和模式上,而且在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上很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相适应。可以说,认真学习习近平一系列社会治理思想,加快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成效。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这些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基本理论遵循。

(一)总体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中,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实现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围绕这个总体目标,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以此来看,社会治理是具体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总体目标,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有机辩证统一。从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所体现的当代中国实践发展新要求和时代发展总趋势来看,中国正靠近世界舞台中心,接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目标,正在向世界传递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实现这一目标的中心内容在社会是否能够实现“善治”。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社会治理思想和目标体系关乎到我国现代化和民主复兴的全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之道”。有鉴于此,就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体系为先导,在社会治理的实践中真抓实干,以建构秩序、刚性执行、精准发力为行动的出发点。

(二)根本论点: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新时代发展的基本矛盾变化使得社会治理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又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格局。既是影响和制约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客观因素,也是检验各级党委、政府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风向标。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1)社会治理理念由“管理”向“治理”转变,一字之差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现实变化和时代特征的精准把握;(2)社会治理理念由“管理”向“治理”转变,一字之差凸显习近平同志为民情怀和依法治理;(3)社会治理理念由“管理”向“治理”转变,一字之差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现实特征和时代格局的精准把握。在这种宏观的变化面前,多元主体共治成为发展趋势。以此为基点,与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同步的,还有构建全民共建共享格局为社会治理的发展目标。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中更加注重协同合作、增强治理活力,更加运用法治思维来破解当前治理过程中的难点和症结所在,为社会治理的长效发展奠定基础。可以说,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治理内容和机制,如何在改革中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成为新时期构建全民共建共享格局的根本着力点。

(三)现实动力: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思想创新,就是需要建立一套多元主体协调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就是要不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要义、主要内容。社会体制改革成为整体深化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承接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又为社会治理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是十九大之后五年中国改革和创新驱动的关键点,也应然成为当前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当前,我国社会领域发展明显比经济领域发展落后,社会治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突出,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比较明显,这些因素既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32]。在新的历史情况下,社会流动加快、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基层财权薄弱、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转型加剧、社会管理体制虚化、社会结构发展失衡,社会运转活力不足等问题依旧大量存在。因而,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就成为社会治理的现实动力。从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内容看,自习近平同志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意味着他所论述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放在社会治理的框架中来理解。

(四)思想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

实践源于思想,而文化的力量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进程中至关重要。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下实际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主流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在多种价值观念中起到统领和引导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治理过程中,要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核心价值观必然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在思想观念的引领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推动社会治理中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要把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培育贯彻到全面深化改革和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33]。在此思想理念指引下,当下的社会治理首先就是要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凝聚力作为先导,不断为社会治理筑造强大的思想基础。

七、实现途径: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走向构想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各领域的社会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应该说,从宏观层面来讲,中国所构建的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涵盖社会经济生活、社会公益事业、公民参与、公共安全与社会矛盾等综合因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全面性,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徐徐发力。这些新思想、新理念,是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变迁的特点和中国共产党十九大(2017)和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上形成的。

可以说,按照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引领,在当前社会治理环境中,可以把以下五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以期准确把握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1)国家主导,强化引领与规划。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要强调发挥自身在社会治理领域的主导作用,在宏观上加强政策的规划与引领,实现从“政府负责”到“政府主导”的职能转变,完善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形象。(2)培育引导,发挥第三方力量参与。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限于政府的权力,也不仅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34]。在多元主体共治的背景下,第三方治理主体与力量会对社会治理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在政策、资金及人员等方面积极培育和引导以社会组织为代表的第三方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进程中。(3)落实责任,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是一项根本性的工作,需要在治理要求现代化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布局。一是以“法治中国”建设为目标,高度重视基层治理组织建设,坚持治理中心向基层下移。不断推进基层维稳及综合治理的成效,确保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为推进全面社会治理贡献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作用。基层自治组织作为国家公权力量下延至基层的代表力量,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党建思想上的领导作用,必须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在基层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必须进一步增强村级自治组织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职能。(4)创新机制,构建治理新格局。总的来看,要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构建治理新格局,需要从工作运行机制、社会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及应急治理机制及网络监管和舆情引导机制等四个方面重点强调。在当前全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和治理环境中,这四个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也最为关键,也是当前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重视的重要领域。抓好这四项与社会民生切实相关的机制建设,才能在现有治理基础上实现善治与善政。(5)总结经验,鼓励地方探索创新。“摸着石头过河”和“由点到面”的改革推进方式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形成的基本经验。目前,全国各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中,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而且这些经验和做法能够通过自上而下逐级扩散并上升为国家政策从而推动制度变迁。因此,要善于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中的经验,要通过系统分析地方经验并加以提炼,以完善社会治理创新的顶层设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发展的新时代社会治理道路。

综上所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前提。必须深刻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立足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形势和格局,发挥党和政府领导各领域的协作能力,将地方探索与顶层设计紧密结合。同时,在制度设计上,要将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相结合,最大限度汇集全党全社会的智慧。在操作模式上,重点整治“为官不为”的现象,着力于矫正个体行为动机、完善组织运行机制、营造廉洁外部环境及三者的联动融合[35]。在组织系统上,需要将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公民进行适度分离,给社会组织和公民发展的制度空间和外部环境。在共同意识上,要切实引导多元主体力量参与到秩序重建的内容中来,培育公共意识,为整个政治社会改革注入积极因素,推动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真正落地。

八、结 语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若干次全会精神的全面深化与拓展集中,是具体阐述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前途命运重大原则问题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基础文献及时代创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要求方向明确、路径清晰、判断准确。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依旧存在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具体到社会治理层面的策略与方法,仍然存在着若干争议和盲区。为此,需要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根据不同情况大胆探索和不断创新。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持续而飞跃的发展,都是党和政府勇挑重担,积极作为的结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砥砺前行,不忘初心,在治理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和经验。新时期的中国社会治理发展蕴含了国家治理的特点,具有明显“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模式和路径。主要来看:(1)追求多重治理机制的协同效应;(2)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战略;(3)实行试点式改革和增量性对外开放;(4)坚持社会主义国家和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36]。按照上述逻辑和规则演进,认真梳理和归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为推动各领域、各层面的工作起到成效,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治理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综合本文所述,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十九大报告中所论述的社会治理思想,其宏大主旨在于:必须以广大人民利益为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构建全体公民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机制,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的方式,实现各领域、各层面社会治理的秩序化、规范化与民主化,在行动上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

猜你喜欢
同志基层时代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严良堃同志逝世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