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坤 , 白暴力
(1.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信息管理系, 河北 保定 071000;2.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北京100875)
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和发展起来。收入分配既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直接反映,又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效率的终极因素。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本、民生之源,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认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
人民主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全面奉行人民主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3]28,也是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唯一准则。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坚持人民主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收入分配领域具体表现为人民共享。人民共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核心,统领收入分配的各个环节和全部内容。
人民共享是一个系统化的范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共享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5]
1.全体的人民共享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包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既包括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又包括广大的农民、妇女儿童、优抚安置对象、残疾人、老年人等各类群体,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全体人民的共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3]9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以人民共享为灵魂,要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1],以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追求。
2.全面的人民共享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不仅关注企业分配问题、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问题,更加关注社会公共服务提供问题;不仅关注货币分配的问题,还关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更广阔范围的问题;不仅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福利公平等问题,还关注地区均衡、自然生态等问题,是真正全面的人民共享。
3.共建的人民共享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所有者。收入分配是社会生产的重要一环,分配的对象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公共产品。“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这就决定了收入分配理论在重视分配的社会公平公正外,还十分重视全体人民在社会生产中的合作,注重营造和谐、高效的共建氛围,实现更高层次的共享。另一方面,统领收入分配理论的共享是重视效率的共享。人民共享不是平均分配,不是“大锅饭”,而是按照效率原则,贡献的多,分配的多,是以效率催动的共建的共享。
4.渐进的人民共享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认为,实现人民共享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现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几十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离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努力奋进。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人民温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27可见,统领收入分配的人民共享是渐进的共享,是一个不断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核心是人民共享,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
1.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7]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3]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社会主义制度代表的是广大劳动者利益,代表人本质发展的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的终极属性,这就决定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以人民共享为核心。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真正人民共享。“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13这就要求初次分配更加合理、有序,再分配更加公平、公正。政府应在再分配环节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开展工作,缩小收入差距,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8]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形态,决定了具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但生产力发展水平仍旧不高,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的社会生产方式还远远没有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标准。这一社会存在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决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而也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初次分配应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政府主导的更加公平公正的再分配,既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之源,是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1]33的前提保障。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下,只有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各自的优势,不断完善按劳分配和要素分配制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构建人民共享社会,才能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11。”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呈现了新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间的矛盾。新的矛盾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在人民共享精神的统领下,合理有序安排初次分配,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建设,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新时代出现的新矛盾,决定了收入分配工作的目标——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体表现为:初次分配中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更加有效调动全要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再分配中,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顺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有助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有利于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1]2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4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以人民共享为核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在共享思想的统领下,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特点,提出在社会初次分配环节“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1]46。这既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共享的必由之路。
按劳分配原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初次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坚持与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人民共享思想。
1.按劳分配原则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所谓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中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相互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因此,产品的分配关系不是独立于生产过程之外的,而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表现形式。”[8]换言之,收入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反映或结果,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构成了收入分配的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由全体人民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处于平等地位。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垄断占有获得特殊的经济利益,“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至于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那么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9]。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只能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也决定了劳动者取得自己的个人消费品时要遵循按劳分配原则。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存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分配方式表现为按劳分配,按照劳动的数量与质量进行分配。
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分配方面的结果与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公有制主体地位,决定了收入分配中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助于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有助于社会公平和人民共享,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2.按劳分配的实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劳动不能像马克思设想的那样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按劳分配也不能像马克思设想的直接通过计量劳动时间加以实现,只能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这是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表现形式。因此,现阶段我国按劳分配的实现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企业之间的劳动交换表现为市场交换。由于劳动的二重性,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中的抽象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由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的数量来决定,也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即企业生产中的劳动只有在完成市场交换后,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企业通过让渡使用价值,来实现商品价值,进而形成劳动收入。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主要以市场方式进行配置。理论上,按劳分配是按照抽象劳动量的大小来进行分配。在现实社会中,各式各样的劳动具有不同的属性,难以人为划分为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确定劳动量的多少,对于抽象劳动量的大小只能通过市场进行衡量。由此可见,现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健全的市场机制对于按劳分配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按劳分配能否最大限度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取决于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因为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能最有效“外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的多少、要素的价格都可以看作是商品的价值量的具体化。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个“内在的尺度”,是无法直接进行度量的,只有借助于市场,借助于商品交换,才能发挥作用。市场机制越完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准确,衡量劳动量的大小越准确,进而更为有效地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实现按劳分配的公平、效率,实现人民共享。
国有经济做大做强对于按劳分配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按劳分配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具体表现为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上。“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2]。积极探索国有经济的发展模式,厘清产权责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推动按劳分配的公平、效率,实现人民共享。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首次提到了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这一崭新的呈现表明,收入分配理论除了强调按要素分配外,还将对于市场机制和要素市场的完善作为收入分配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人民共享。
1. 按要素分配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按要素分配是指在当前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多种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现实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党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创举。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数量已经占到市场主体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百分之六十”[10]。非公有制经济丰富了生产资料的供给,繁荣了社会主义生产要素市场,增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为社会主义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非公有制经济对应的分配方式是按要素分配,即按照要素所有权进行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马克思认为,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共同构成生产的三要素。“正是由于生产的三要素构成使用价值(物质财富)的源泉,而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正是由于非劳动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在有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经济制度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有权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也就是所有权参与生产中人类活动即劳动凝结的分配,即有权参与价值的分配。其分配的形式由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形式决定。因此,生产要素所有权是价值分配的决定因素。”[11]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这就决定了按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分配方式。
按要素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产物,是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分配方式。一方面,按要素分配是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分配方式,这决定了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分配方式有本质区别。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分配方式中生产资料要素占据主导地位,劳动者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社会主义按要素分配则是在劳动价值理论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分配,劳动者居于主导地位,劳动者与要素所有者共同进行财富分配,消灭了分配环节的剥削属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按要素分配更加注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规避非公有制引发两极分化的天生缺陷,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按要素分配更加注重协调企业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完善政府、工会、企业间的协商协调机制,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调和社会利益冲突,有效配置生产要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要素分配鼓励增加合法收入,规范合法经营,严厉打击非法收入,通过产权制度和财产制度保护要素所有者的各项权利,激发要素所有者的热情与发展动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中的按要素分配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具有社会主义属性,有利于实现人民利益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助于实现人民共享,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完善要素市场和健全市场机制
十九大报告创新性地将“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作为收入分配的内容,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在坚持按要素分配的同时,还将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问题纳入其中。“完善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具体表现为完善要素市场、健全市场机制两方面。
完善要素市场。按要素分配,首先就要求生产要素能够在市场上进行自由流动、交换。因此应尊重要素所有者的权利,“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生产要素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实现所有权的转移,进而弥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要素的相对不足,增强市场活力,推动生产力水平提升。
健全市场机制。健全的市场机制对于按要素分配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按要素分配的实现机制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借助于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传递市场信号,进行生产要素的合理有效配置。优质的市场信号能准确反映供求关系和生产关系,进而能最有效配置资源,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真实有效的市场价格才能将劳动及其他生产要素进行最佳配置,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大的活力就在于生产要素可以借助市场机制进行最有效配置。健全市场机制不仅是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内容,也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内容。健全的市场机制是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有序的制度前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创新与探索,在初次分配中坚持人民共享核心,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有序。
收入分配除了生产领域的初次分配外,还有一个更广的层次,就是再分配。再分配是政府主导的,是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环节。重视再分配环节的公平、公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要特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民生、提到政府再分配调节问题,强调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这些都是收入再分配问题。坚持人民主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所有工作的目标,具体到收入分配环节表现为人民共享。为实现人民共享,政府在社会再分配环节具有多重使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人民共享统领下,更加重视政府在再分配领域中的主导作用,更加强调分配的公平、公正。政府在社会主义分配中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4],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1]21发展对于收入分配来说就是“把蛋糕做大”,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也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前提。“把蛋糕做大”需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13]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使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更加有序合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民共享。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坚持人民共享核心,注重再分配环节的公平、公正问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把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14]。
通过税收、财政政策促进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认为,政府应针对社会存在较为突出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制定合理的税收、财政政策进行规范和矫正,“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1]46,形成较为合理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虽然全面小康不是人人同样的小康,但如果现有的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全面小康也不能让人信服……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强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采取超长举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11]832通过政府主导的精准扶贫,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推进乡村振兴政策,缩小城乡差距。在政府引导下制定科学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到提质导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让收储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通过乡村振兴政策,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共同富裕。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32-33。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与共赢,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新时代,政府通过多种措施,积极推进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可以更有效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认为,政府履行好再分配调节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公共服务方面下足功夫。“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3]147,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保障和发展民生,“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45。
政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1]47;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1]47;“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同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1]47;“统筹城乡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1]4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认为,政府应始终以人民共享为核心,积极为广大人民提供全方面、立体化的社会保障,想人民之所想,为人民解除后顾之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以人民共享为核心,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充足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空间,强调政府主导的再分配,倡导社会公平正义,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致力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共同富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崭新探索,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理论结晶,是指引全国人民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