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雪 李捷良
一是实践育人手段单一,缺乏面向群体的环境和氛围。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多元化,教育背景层次存在较大差异,家庭成长环境较为复杂,这对辅导员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思政育人模式多偏向说教,育人手段较为单一,缺乏面向群体的环境和氛围。以往实践活动参与更多的是团学干部、学生党员、社会经验丰富的学生参与,普通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匮乏,制约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是实践育人规划与指导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成熟体系。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仍然缺乏整体的实践育人规划和专业的实践指导,没有充分意识到实践育人对学生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践育人中,缺乏成熟体系,随意性较强,未进行科学规划,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影响到实践育人的现实效果。
三是实践育人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易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在实践育人工作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对实践与个人成长成才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认知误区,没有认识到实践对其成才的重要意义。形式化、情绪化地对待实践教育,参与主动性不强,不能够深入、扎实,背离与实践育人的本质。
第一,大学生自身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时代大学生面临诸多自身发展的新矛盾,如沉迷网络、漠视社会、迷失自我等,深层次原因都与实践教育不足有密切关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关键阶段,不应该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应该主动参与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丰富阅历,磨砺意志,增长才干。必须借助实践育人,改善新时代大学生自身产生的消极情绪,产生积极心理体验。面临新问题,我们培养学生的思路定位放在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上,同时要根据学生水平、就业需求、社会责任充分结合与实践育人全过程中,有利于更快地塑造高职生的积极心态,提升学生自信心。
第二,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新时代大学生要有作为,必须经受实践的锻炼,密切与群众的联系。要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要重视实践的作用,要深入到各行各业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虚心求教、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强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新时代大学生在自身发展中,有实践教育的内在需要。教育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规律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充分认识学生的重要性,把握学生自我教育的需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通过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改变大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力量和能力,不断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在群众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第三,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教育模式转变的现实需求。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将其上升为教育发展的战略意义。而近年高职教育模式忽视学生主体精神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将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作为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的过程。而实践育人需要学生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了解实际,引起思考,更有利于将教育内涵化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第一,搭建理想信念教育平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搭建理想信念教育平台,要以实践育人为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育人环境中起引领作用。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将实践育人结合班会、主题团日、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形成情感体验育人,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养。
还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构建实践育人的实施机制。例如,把班会设计成帮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演练课,完成实践主题、实践项目、实施方案等环节。也可以利用积极心理学的形式,将班会设计成模块化课堂,针对于开班会的内容划分模块,将模块主题分给小组,小组承担本模块内容的设计与组织,采用情景剧、调查报告、辩论赛等形式,构建自主、互助的学习型班会,引入体验式的情境,教学形成对学生教训结合、知行并重的体验式培养。
创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大一阶段也可采用“班级讲堂+团队拓展”的实践模式。“班级讲堂”是在班级内开展的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自由演说活动;团队拓展是利用已有的拓展活动,把项目重新组合,以适应不同阶段的班级需求。班级讲堂锻炼了学生个体自信心,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认可与交流;团队拓展则提升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搭建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大对学生网络舆情的把控。新时代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需要,及时掌握必要的新媒体能力,使其成为开展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更能引导和把握学生网络舆情,增强实践育人的时效性。
新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交流的比例越来越高,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在哪里,因此必须借助网络更好地推进实践育人。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公众平台,将实践育人的内容结合于其中。定期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也可以通过写针对性的网文,激发大学生投身实践的热情。
在新媒体公众平台,可以将大学生实践的感悟和事迹进行及时报道,记录大学生成长的轨迹,让大学生成长的故事更丰富。
第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内容更赋时代性。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要深挖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将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与时代特色结合起来,充分相信学生,支持学生,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理解和认同,有利于让大学生提升学习的责任感,进而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化行为。
志愿服务可以分为校内志愿服务、校外志愿服务、校内外结合志愿服务。校内志愿服务主要有爱护公物行动、保护环境活动等,公物认保和保护环境行动都属于该范畴,育人效果较好,但参与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校外志愿服务主要有爱心敬老服务、参加公益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开展范围仅限于几个志愿服务队,形式和内容上仍有较大实践空间。校内外结合志愿服务主要是校内开展和校外相结合的形式,获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在开展志愿服务时,也要为学生培训指导,通过指导提升志愿服务的层次和质量,有利于增强志愿服务教育实效,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情感交流、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整体竞争力。
第四,扎实创新创业,推进时代内驱力发展。创新创业在高校内可以尝试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密切结合,从学生最关心的创新创业知识入手,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教师作为指导,引导学生勇于创新,科学合理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让高职院校真正成为产学研中心,成为创新驱动的关键力量。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急需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立有政策引导、有社会支持的育人阵地。此外,要有针对性课程,作为整个工作的基础,更要有专业教师团队负责指导。
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赛事作为推动和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抓手。开展定期的创新创业大讲堂,着力培养起一批明星创业者,并对其创新创业成果进行持续关注,通过指导、鼓励和扶持,促进创业项目转化为运作企业或是与企业之间的深入合作,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双赢。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高度契合。
有效的评价评估机制是实践育人工作发挥功效的重要环节,而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绝不能忽略建设实践育人的评价评估机制。目前还未有权威、有效的实践育人体系的考核评价评估机制可供使用,这是我们要着重研究的内容之一。
(作者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编辑:孙晓婉 校对:高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