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高效课堂的三重境界

2018-02-26 01:51王秋月
现代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境界哲学

■王秋月

和谐高效的课堂应该具有三重境界,实际上这三重境界也是我们评价一节课的三个标准。能够达到第一重境界的是及格,能够达到第二重境界的是优良,能够达到第三重境界的就是优秀了。下面分别说明。

第一重境界:落实双基,打好基础

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搞了多次改革,但不变的是落实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又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被称为“四基”。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课堂教学的一条底线。万丈高楼靠基础,如果学生基础打不好,后患无穷。各门学科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一样,如语文的字、词、读、文学常识、写作背景等是基础。英语的单词、短语、句型、读、听、说是基础。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计算或求证步骤是基础。一般说来,基础知识都能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开始,老师就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形成教学的常态。

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很多,特别是对于拓展性的问题,可深可浅,教师要本着分层教学的原则。首先要求全体学生把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然后再根据学情,做到分层要求,让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了。

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过程的公平,而教育过程的公平会导致教育结果的公平。怎样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靠老师是没有办法的。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老师即使有三头六臂也照顾不到每个学生,所以要借助合作小组的力量才能解决。和谐教学的做法是根据班额的大小,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围桌而坐。合作小组的作用要做到“互查、互督、互助”。在课堂上,每个例题的练习、每个大的知识点的掌握,都是通过合作小组的“相互检查”来做到“步步清”的。

对于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相互检查的方式也不一样。如语文和英语的读课文、背课文,让学生全体起立,二人一对相互检查,谁检查完了谁坐下。如果是书面练习,则二人交换学案,相互判卷。在同一时间内,所有的学生都检查到了,一个不能少。这比个别提问或学生抢答要好得多。通过小组合作的做法,相互检查、相互帮助,每个学生都能被关注到。这样的做法我们叫“小循环、步步清”。其具体流程是: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点拨或出示答案——小组成员交换阅卷——组长汇报成绩——老师给小组记分——组内相互纠错。一般说来,一节课有二三个小循环。

在下课前,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一张“达标测试卷”就能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达标测试不同于课堂练习:课堂练习,学生可以看书、讨论;最后的达标测试就是考试,不准看书、不准讨论,在规定时间要做完。要培养学生当堂学、当堂练、当堂会的好习惯。其实考试就是一种排查的教学方式,能在同一时间段内检查到每一个学生。达标测试的流程还是类同前边的小循环,通过相互判卷、组长汇报,老师就知道谁会、谁不会,不会的问题让学生在组内相互帮助纠错。有些学习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确实没有“清”,老师要责成组长课后帮他解决。

小组合作要实行“捆绑式评价”,做到一荣俱荣、一衰俱衰,不然好学生不愿帮助差学生。另外要把课上与课下结合起来,把教学与德育结合起来。课上,他们是合作学习的小组;课下,是合作的团队,卫生、纪律、课间操等都要捆绑评价。这样一个小组才能拧成一股绳,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形成小组文化。

对于音体美的课也有基本技能达标的问题。如唱歌课,在下课前学生会唱没有?单纯通过齐唱不行,有的学生可能“滥竽充数”。可通过二人互查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清唱一遍新学的歌曲,哪里不会,同学或老师辅导。如体育课学习“前滚翻”,要通过小组互查的方式,检查每个学生的动作是否规范。课堂教学也要打“人民战争”,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同一时间段内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课堂效率就是百分之百。如果只有一半的学生在动,课堂效率就是百分之五十。

实际上,我们说的基础知识“堂堂清”也是分层次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课堂教学要做到“保底不封顶”,这个“底”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果连底都保证不了,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二重境界:掌握方法,摸清规律

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一般通过背诵、多次重复就能掌握。但课堂不能做完所有的练习题,当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还是不能解决。所以课堂教学的第二重境界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规律和方法,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运用已知的问题解决未知的问题。

在理科教学中,教师常用到归纳和演绎的方法。通过例题归纳出定义、性质、公式,然后运用概念和公式解决问题。这就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如数学中常用的迁移法和划归法,二者是互逆的。所谓迁移是把已知的知识运用到未知的问题上来,所谓划归是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如讲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可通过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迁移解决。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乘或同除一个不等于零的数,商不变”。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如果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同乘或同除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会如何?”请同学们自己验算一下并总结规律。学生通过验算自然会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同乘或同除不等于零的数,分值不变。这类的问题没有多大难度,只要告诉学生一种方法,他自己就会解决。

再比如,在小学数学中“平面图形”一章,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之后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放在第一位?就是考虑到数学的划归思想——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学生不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他会什么?他会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如果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就可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把“长×宽”转化为“底×高”,这里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转化。但首先要明确思路,操作的问题是技巧问题。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是先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求梯形的面积公式也是先转化成三角形。虽然具体做法不同,但都是运用划归的思想。所以高水平的老师更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原北京二十二中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说:“其实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否则的话,你会三角形了,会算正方形了,那么菱形呢?再出现其他的多边形呢?方法将是普遍的,受用一生的。”

文科教学同样也要注重方法的教学。如学习历史的规律是“论从史出、以论评史”,政治课也是“论从例出、以论评例”,在答题时都是运用“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的公式,“因为”是“结论”,“所以”是“现象”。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就会学习和考试。

学习语文也是如此,师生通过学习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总结出学习这类文章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自学另一篇文章或段落。如有个初中语文老师讲教育部编写的教材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篇文章《恐龙无处不在》,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逻辑推理判断恐龙灭绝的原因的,通过自学和讨论,最后归纳为:联系现象——归纳整理——初步结论——提出质疑——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注意时间节点)——证明结论。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推理的方法自学第二篇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第三重境界:立体整合,哲学思考

如同几何图形一样,人们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从一维到二维,从二维到三维。如果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一个个知识点,还是零散的,容易遗忘;如果把这些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就不容易忘了。这就找到了一种逻辑关系。但这还是停留在思维的一维空间。如果把类似的知识连接起来,就会形成一个面,进入思维的二维空间。如果把同类知识的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的立方体,就进入思维的三维空间了。

所以我们主张老师要引导学生把一个单元、一个专题的知识进行整合,强调知识的整体建构,形成知识的立交桥。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会四通八达,融会贯通。

有些课,老师讲得也很明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熟练,但总感觉缺乏思想的内涵和哲学的高度。前边,我们曾经谈到孙维刚老师强调方法的重要性,但他认为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哲学。哲学是科学中的科学,如果抽象到哲学高度,学生就能够高屋建瓴,深入本质,切中要害,做到触类旁通了。其实哲学并不深奥,它是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最普遍的问题,找出普遍问题的规律。如小学数学中《分数的意义》一节,“单位1”是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有的老师通过反复的变换图形,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单位1”。但学生的思维一直没有脱离平面图形的框架。老师如果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现实生活进行解释,就更加通俗易懂了。如:一个小组是“单位1”——我们是一个小组的;一个班是“单位1”——我们是一个班的;一个学校是“单位1”——我们是一个学校的;一个国家是“单位1”——我们是一个国家的……大至宇宙,小至细胞,世界上万物,只要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它就是“单位1” 。这就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其实,哲学并不抽象,就是把具体问题普遍化,找到事物普遍性的规律。这样的课通俗易懂,但更有思想的深度。

教育部新编写的语文教材一方面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如在七年级的课后练习中有了“田”字格的生字书写。另外也强化了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训练。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蒲松龄的《狼》一课,在本文的课后“思考探究”中有一道题:“找出与狼有关的成语,如:狼狈为奸、如狼似虎、狼吞虎咽……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这类题没有标准答案,是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思考。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传统文化中,狼大多被描写为人类的敌人,所以都是反面形象。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狼的认识也有了哲学的思考,特别是从狼的生活特点中抽象出一些富有哲理的东西启发自己,现在甚至有人研究“狼文化”。电影《战狼》就是从这些正面意义来命名的,要启发我们的学生从哲学的高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课文中找答案。

在新的部编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的后面都有一个类似的思考题,如:“联系自己,思考一下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等等。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的是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很多老师的课却恰恰在回避这些问题,对于知识的教学舍得下功夫,一遍遍地诵读、一遍遍地讲解,而对于这些有思想性的问题往往一带而过,或者从教师用书中找到参考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谈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没有思想的内涵和哲学的高度,也就达不到和谐课堂的第三重境界了。

(作者单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天津300191)

(编辑:左秀娟 校对:高 原)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境界哲学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清律的基础知识
菱的哲学
品“境界”
掌握基础知识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慎独的境界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人师”的境界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