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历史试题来看,大部分的试题均需要学生依据相关史料对某些历史问题进行解释与判断,而“死记硬背”型的试题则日渐稀少。笔者以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考历史试题只会更加强调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而高考依然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评价机制。通过对过去几年,特别是近五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历史试题的分析,对于探讨中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培养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唯物史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用以解释人类社会发展最科学的理论,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同时,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高中历史课程的理论保证。“历史解释”能力必须以唯物史观作为分析历史的方法。
1.强调学生在解释历史的过程中必须以唯物史观的原理作为其指导。
在人类史学进程中,东西方中均出现过种类繁多的“历史解释”方式。如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成一家之言”“史学经世”,西方史学中也出现过“覆盖律模式”“合理行动原则”等历史解释方法,但这些方法对于中学生而言,均不具备指导意义。如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27题,题干指出:明代前中期,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而到明中后期,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要求学生从选项中选择出哪一个反映了这种变化。标准答案是: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从其他三个选项来看,除了“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一项明显错误以外,另两项“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和“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均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本题考查的是明代中后期经济发展对于等级制度的冲击,实际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变化的原理。如果学生掌握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解决此类问题不会存在太大困难。再如2015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卷Ⅰ)的第31题,对比“一五”期间,中英美三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平均增长速度,中国的增长速度远高于英美两国,要求学生看图选择正确选项。除“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不符合史实之外,其余三个选项都言之成理。但正确答案是: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此题解答的关键就是学生需要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再结合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可作出正确答案。
2.重点突出地引领学生掌握因果联系的基本原理并用之于历史解释
《课程标准》中强调“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而在高考文综试卷中,不论是历史选择题还是材料分析题,归纳原因或影响的内容占有大量篇幅。如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40题、第45题第二问、第46题以及第47、48题。其中第40题是必须作答,而45-48题则是由学生四选一,但不论选择哪一题均包括执果索因或分析结果的内容。在高考中考察因果关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今后历史教学中对于因果联系的学习必须占到相当的分量,教师务必重点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因果联系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务必将唯物史观的学习与应用作为“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首要前提。
史料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基础,而“历史解释”正是在史料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与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近年高考试题中,大量出现针对具体史料进行“历史解释”的内容,这也就要求在平常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
1.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近年高考试题中不少问题在课本中根本找不到正确答案,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某段具体史料的阅读理解进行作答。如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中有这样一道题: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加饱满地重新出现”,本题问此段材料说明了罗马法什么重要价值。此题的关键就在于读懂史料想要表达的核心含义,而正确答案就是对史料核心含义的重复再现。
2.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的第41题,要求学生根据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一段话,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论进行简要阐述,所论必须有史实依据。此处实际相当于一篇小论文,要学生在所学世界历史以及卢梭那一段话的基础上,针对试题规定的议题进行论述。本题最主要的就是学生的议论必须来自于史事而不能凭空想象,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依据具体史实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
3.培养学生批判史料的能力。任何一条史料都会受到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记录者的业务水平和史德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部分史料或记载不实,或有所偏颇,或有所遗漏。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的第41题,要求学生对一份上世纪60年代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目录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并说明修改理由。从该题目来看,史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均不存在任何问题。修改的重点应该放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方面,这实际就是考察学生对史料记载中遗漏问题的发现。因此,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念,要敢于并善于对史料进行批判,并能有理有据。
2017版《课程标准》中,对于“历史解释”,有一个重要表述,即: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从对近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该项能力。
1.要让学生知道同一历史存在不同解释,而且应当具备分析、概括不同历史解释的能力。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40题的第二问,要求学生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材料中出现了康有为、严复和另一位学者的论述。通过本题,至少可以从二个方面探索如何提升评析不同解释的水平。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对于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往往存在二种甚至多种不同的解释。之前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向学生传输具体的历史知识与结论,学生在考试中的作答也通常是某一个具体的结论。从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40题的第二问来看,在今后的教学中,务必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习惯对于同一历史的不同解释,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考试中不至于无所适从而能从容作答。
其次,则是必须在平常教学中锻炼学生评析不同历史解释的能力与方法。要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不同解释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并能以正确的理论和导向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
2.要让学生能够从同一历史的不同解释中探寻它们共同反映的历史问题。如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26题,分别举出《旧唐书·高祖本纪》《旧唐书·太宗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太宗本纪》对于武德元年,李世民与薛举作战内容的记载,要求学生从中确定哪个史实是可以被认定的。综合来看,四处记载存在三点差异:《高祖本纪》称李世民为秦王而《太宗本纪》称他为太宗;只有《新唐书·高祖本纪》提及唐军主帅是刘文静而其他三处均未提到;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说到太宗患病。而四条材料唯一反映的共同内容是李世民与薛举在泾州交战,李世民失败。而本题的正确选项正是如此。可见,学生不仅应当具备分析、概括不同历史解释的能力,更应该能从不同的解释中找到共同性的东西。
3.要让学生能对同一历史的不同解释进行对比,归纳其异同点。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的第42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外历史发展的简单历程,要求提取中外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进行阐述。对本题的解答包含二个步骤:(1)从历史事件简表中提取中外关联的信息,即找到中外历史中对同一历史的不同解释;(2)对同一历史中外不同的解释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中外关联背后所反映的不同点。而本题的关键就在第二部,对比同一历史的不同解释,突出的是学生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两种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的平常教学中,实际上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比同一历史的不同解释,并归纳其异同点的能力。
不论是西方史学中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还是中国史学中的“以史为鉴”,实际上都是在强调历史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功用。“历史解释”也要求学生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在高考试题中,此类问题正呈现增多趋势。例如2015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40题第三问,要求学生回答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孔子及儒学。此处若想获得高分,务必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体而言,这个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应当对历史具有准确的认识。想要回答好到底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孔子及儒学,应该对孔子本人思想以及儒学是什么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如果和前两问相结合,还应该对历史上孔子形象的变迁与儒学史有所了解。如果学生不具备相关历史知识,便不能正确作答。
2.要对国情与现实政治有所了解。答这一道题的学生都生活在当下,距离孔子生存的年代已经二千余年。因此,问作答者的态度,肯定是以当下为基准。如果学生不了解国情,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完全不了解,便无法作出正确的解答。
3.要以当下政策作为分析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切入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评价孔子以及儒学的切入点。
笔者以为,以上四点是针对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的具体内容,结合最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意见,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两点:
1.要充分调动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考试卷的内容以及《课程标准》中的变化,实际上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与引导不可能使学生对以上能力要求全部掌握。这就是说,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在课后主动学习,才能促使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提升。
2.要让学生能对以上要求融会贯通。从高考试题看,某些试题并非只是从某一个方面考察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如2015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40题第3问,其实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实还要学生对唯物史观有充分的把握。虽然材料分析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是想要获得高分,学生的表述还是需要有正确的思想导向与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够以唯物史观的相关内容对孔子以及儒学进行评价,才能取得更高的分数。因此,对于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应该充分掌握上述四个方面的要求并综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