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市第一中学 卢卉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中学历史的五种核心素养,时空观念是其中一种,笔者甚至认为其是学习历史的第一位核心素养。关于时空观念,叶小兵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历史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即在特定的历史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是使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理环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上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并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
海南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学生并不重视历史学科,无需记忆、理解更少。进入高中后,海南2018届高三学生使用的是2006年人教版课本,这版教材着重于专题形式而非通史,我们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发现,个别历史基础较好、知识面较广,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学生还有一点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没有一个全面的历史知识体系,基本无法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历史知识体系更是无从说起。
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是帮助学生有效获取历史知识、合力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历史备考中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以高中历史课堂的具体实践探讨培养与发展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笔者特别强调学生对时间的记忆,但2006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有具体时间的史实不多。尤其是中国古代史部分,基本是以朝代为分界线,具体只有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战国开始、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建立秦朝、公元1380年朱元璋废丞相等等,时间点非常有限。每本教材最后虽都有一份大事年表,但也只有朝代的起止年份。在复习中,我们发现学生基本不了解每个朝代的大致时代,学生也不了解世纪、年代、前期、中叶、后期等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所以在高三复习中首先特别强调学生要掌握时空表达方式,进而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还要能够理解时空表达方式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形式。
时间的表达方式具体有:
基本表达有时、刻、日、月、纪年(王公、干支、公元、年号、民国)、年代、朝代、世纪、公元前;
分期方式有:史前、古代、近代、现代;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初期、过渡时期、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航路开辟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二战时期、战后、冷战等;
特定的历史现象或概念所表达的时间术语有:大危机时代或大萧条时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黄金时期(春天);沙俄-俄国-苏俄-苏联-俄罗斯等;
空间的表达方式为:常见的地理名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秦岭-淮河、中原地区、岭南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等;
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地理位置及古今地名对照。西安-镐京、咸阳、长安、大兴;洛阳-洛邑、雒阳、东都、神都、西京、中京;开封-大梁、汴州、东京、汴京、汴梁;杭州-余杭、钱塘、临安;南京-建业、建邺、金陵、建康府、江宁府、集庆路、应天府;北京-蓟、幽州、燕京、中都、大都、北平、京师等;
必要的地理常识有:江左-长江东面、山东-山的东面、关东-古代指崤山以东,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特定的时空概念:东西方。
以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例,书上的表达是“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里既有分期方式又有空间表达;而对《齐民要术》的表述是“记载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技术”。这样强调,学生的记忆理解就会强化很多,也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时空观。
教材的时间点少,学生也不了解大致的朝代发展方向,明末清初在教材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点,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时期,但教材中说“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学生不理解明朝中后期大约是什么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大约给出时间点为16-17世纪,与西方相联系大约是新航路开辟时期。关于这一时期,在具体材料题中会出现万历皇帝或神宗,学生不了解这就是明朝中后期,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补充明朝历代皇帝顺序,并大致进行分段。同样关于清朝历史,对1840年以前的清朝历史基本只讲康熙建立南书房、雍正建立军机处,其他皇帝均未提及,学生甚至以为清朝就只有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光绪、宣统等几位皇帝。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时间观念充实进去,我们可以制定明朝、清朝皇帝世系表,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间思维,以清朝为例:
清朝皇帝世系表
通过这样一个表格,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末清初是顺治康熙时期,闭关锁国从乾隆时期开始,第一次鸦片战争是道光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咸丰年间,洋务运动是同治及光绪年间,戊戌变法是光绪年间,辛亥革命是宣统年间,这样学生对清朝历史会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的时空观念知识体系。
单个的历史时间点,于学生而言是孤立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单个时间点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及其与之相关事件的关系,才能让学生理解该时间的前因后果。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为例,我们必须以时间为线索,把甲午中日战争与前面的洋务运动及后面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形成大历史观,才能深刻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作用。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史事部分较为琐碎,学生的史事理解是割裂的。但“研究中国史而能注意到外国的背景,研究外国史而能注意到本国的背景,那才是合理的方法”,这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关注培养学生把握中外同时段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的能力,进而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以2017年全国I卷历史高考题第14题为例:
材料 表4
时间17世纪中 国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外国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此题的考点是14—17世纪中外历史、东西方发展及14—17世纪中外历史的相互关联,是一道开放型试题,更是一道典型的考查学生时空素养的题。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以这种方式让学生制定大事年表。通过简表,可以让学生纵向观察历史事件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历史性位置,形成清晰的历史定位,更可以横向理解同一时代不同方面、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共时性联系。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对相关史事进行描述,并将历史史实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还能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以及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就基本成型。
以工业革命为例,先以时间为依据,梳理出工业革命发展的具体历程并归纳其各阶段的特征:
开始:1765年珍妮纺纱机——棉纺织业技术的革命——工业革命序幕拉开。
崭新阶段: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动力的革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发展:1807年汽船、1814年蒸汽机车问世——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加快了工业步伐。
结束: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不久,法国、美国相继完成。
在此基础上,再以空间为依据,分析为什么是英国,而不是法国、德国或者美国率先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的原因。
翦伯赞曾说:“前一历史阶段中孕育着后一阶段历史的因素,在后一历史阶段中残存着前一历史阶段的断片,不了解前一历史阶段,对于后一历史阶段就无法证明。”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不能孤立看待历史事件。这种能力的考查,在高考题目中更是极致的体现。
以2016年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卷第41题为例:
在解析此题时,要求学生首先注意到时间点“1898到1910年”,关注到这个时间点,学生就很容易联想到甲午中日战争这个大背景,进而联系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思考到清政府由闭关锁国、重农抑商到开放国门、重商。这道题主要考查约开商埠与自开商埠的不同,以自开商埠为切入点,深入考查学生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是否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是否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综上所述,历史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关键的一环,通过对教材的补充内容及具体题例强调、培养时空观念,一定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空观念,学生才能将历史知识放到整个历史进程中,形成清晰的历史定位。通过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历史课堂在时空中生动起来,还原历史课堂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