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失真与本质回归

2018-02-26 00:01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榜样教育教师

李 蔷 蔷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自从教学产生以来,它就肩负着两个伟大的使命:使受教育者聪慧与使受教育者高尚。前一使命由知性教学来承担,后一使命则由德行教学来完成[1]。而榜样教育从古至今就是教育者推崇的一种完善德行的教育方式。孔子曾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夸美纽斯提倡教育者要利用榜样作用对青年人的道德进行有效正确的训练。在当代,榜样教育依然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榜样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合格公民”[3]。榜样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屡见不鲜,本应发挥其积极影响,但是由于对榜样教育的理解偏差、掌握不全面等,出现了违背其初衷的现象。因此,必须重新审视榜样教育,对其失真现象进行必要的纠正。

一、榜样教育在教学中的失真

1.榜样的选取渐趋完人化,忽视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教育必然是以榜样为基础的,榜样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榜样教育的实施效果。榜样是以其巨大的外部感染力来实现德育的培养,因此是否符合个体的需求、个体是否认同榜样的影响力、能否自觉内化为激励自身的力量成为榜样选取应考虑的关键因素。在中小学教育中,榜样的树立主要依靠学校和教师来完成。榜样教育的主要实施场域是在课堂中:一类是在思想政治课上;另一类是在其他课程上的渗透。为了完成预期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往往将榜样的形象“完人化”“神圣化”,通过榜样人物的事迹将榜样人物上升为道德楷模,使其具有一般人不可达到的境界。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榜样可望而不可及,长期以来就会形成两种结果:一种是只能将其作为知识识记,体验不到这些人物的真实情感;另一种是学生将这些“高大”的榜样作为笑谈,产生逆反心理。课本上的榜样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是时空距离的差距,学生与其并没有产生交流;另一方面是过于拔高的精神品质使学生感觉到即使效仿也达不到榜样所在的高度,那又何必学习?学者通过对中小学德育教科书的榜样人物调查分析发现,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榜样存在“精英化、完人化、成人本位和男性道德优越”等潜在的教育观[4]。这些潜在的倾向使榜样教育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色彩。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其本身就具有示范性,扮演着学生榜样的角色。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中教师和身边的同学很容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无形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着影响。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表者,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具有强有力的引领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片面强调课本上的榜样人物,忽视了自身的榜样作用,对自身角色定位的错误导致学生对榜样所塑造的形象产生怀疑心理。

2.榜样教育流于形式,缺乏情感体验

榜样教育作为培育学生价值观与道德品质的重要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却渐渐趋于形式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因“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影响,榜样教育似乎可有可无。不知从何时起,教育逐渐被异化,学校关心的是“升学率”“优质生源”;教师关心的是班里“有多少高分”“有多少不及格”;家长关心的是孩子“考了多少分”“排多少名”“今天都记住了哪些知识”。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有些教师虽然预设了德育目标,却只是一语带过,或者因为知识教学目标未完成而直接省略。

一节语文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提问:“学到这儿,五壮士的英勇豪壮表现在哪里?课文是怎样详细描写的?大家明白了吗?”

生:课文抓住了五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详写“用石头砸”和“英勇跳崖”的过程,以此来表现五壮士的英勇豪壮,来证明这五位战士是壮士。

师:现在,让我们全体起立,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课文。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5]。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有进行榜样教育的意识,却只是几句话带过,学生真的有收获吗?真的感受到英雄可贵的精神品质吗?我们不得而知。“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道德教育的关键”[6],缺乏情感交流的榜样教育是没有生命的,只是形式化教育的产物。

第二,榜样教育陷入“灌输说理”式的怪圈。在榜样教育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个体如果认为榜样是令人敬佩的、有影响力的和可靠的,那么这种学习是最有效的。当榜样因他对行为的选择受到强化时,对模范行为的模仿最有可能发生”[7]。而反观当前的教学,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教育者凭借自己的‘权威’,采取强制性管理方法和‘灌输式’的教育手段”[8],根据自身的意愿为学生树立榜样。“忽视教育对象作为个体的内心认同和真实转化,漠视教育对象个性发展的现实特点和多样需求”[8],学生没有接收到外部榜样的刺激,自然不会产生心理认同,这就导致榜样教育达不到“育人”的效果。中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不断形成与发展的时期,如果教师只是一味“说理”,反而会适得其反。在“灌输”式的课堂中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没有过多的情感体验,因此难以对榜样的行为产生共鸣,无法主动内化到自身,失去了其应有的感染力与激励功能。

3.榜样教育远离学生实际,忽视个体生命关怀

人是榜样教育的直接对象,在榜样教育的整体过程中,人是最关键性的因素,而人又具有不确定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榜样教育从实质上来讲是个体价值选择的过程,榜样教育只有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学生个体的价值观,才能达成理想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实施榜样教育大多遵循着树立榜样—宣传榜样事迹—弘扬榜样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和习惯的程序,却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榜样教育采取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而不考虑其理解接受能力,会导致他们不能完全理解榜样的选择和行为,只是把榜样当成“过眼云烟”或者是作文素材而失去教育意义。

“无私奉献”“牺牲生命”“带病工作”,这些是我国树立榜样的常见标签,榜样人物的事迹大多宣传的是其不顾个人利益,将自己的一切奉献于祖国,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我国古代就有“舍生取义”的说法,这种抛却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在传统的榜样教育中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下,一味片面强调“奉献”“牺牲”的榜样精神,容易对中小学生形成误导。当然,那些为了祖国的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伟大贡献的人们,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学习的榜样,但事实却是这些英雄榜样的价值观成了教育者树立一切榜样的标杆。教师向学生介绍榜样人物时,往往忽略了榜样所处的时代背景,过于凸显了榜样做出的牺牲,缺乏正确的引导。“学校教育应该关怀生命,以培养具有积极生存方式、主动健康发展的个体为使命,学校教育生活应关注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9]在中小学榜样教育中片面强调牺牲是忽视个体生命的表现,无疑会加重中小学生效仿榜样的心理负担,也会对中小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不可预计的后果。

二、榜样教育的本质回归

1.榜样选取和树立追求“三原则”

(1) 榜样的选取要具有真实性。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说道:“榜样不是艺术形象,真实是榜样的生命。”榜样选取的真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榜样的选取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感知榜样的真实存在和真实情感。榜样的作用是让学生学习和效仿,以榜样的优秀品质激励自己,从而使自己达到榜样的高尚品德或者是超过榜样。那些具有“完人化”倾向的榜样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失去其真实性,让学生产生望而却步的心理。榜样不是高不可攀的,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挖掘身边的榜样,教会学生正确地看待榜样。二是榜样的树立要实事求是,教师在向学生介绍榜样时,要尽可能呈现真实。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榜样固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他们同样也存在缺点。教师要多方面地向学生展现出榜样的形象,不可言过其实、刻意拔高。当然,教育者拔高榜样,或许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学生一旦发现榜样隐藏的缺点,就会对其产生怀疑,反而造成相反的教育效果。

(2) 榜样的选取要多样化和层次化。树立多样化的榜样可以满足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其成长提供更多的示范。中小学生之间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榜样的选择应尽可能呈现多样化。在基础教育的教材中榜样主要包括革命英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等,这类榜样被世人广泛认可,作为具有普遍性的榜样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品质。但是仅有这些榜样不足以满足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教育者还应当为学生树立更多更具有层次性的榜样,注重发掘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先进典型,既要有社会普遍认同的榜样,也要有学生身边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不凡”的榜样。榜样不是“高高在上”的,要防止榜样选取的高标准,榜样中应该既包含先进人物,也包含平凡人。榜样的选取还要防止陷入“唯道德”的倾向,榜样可以是道德高尚的人物,可以是学有专长的人物,也可以是有较高思想觉悟的人物。教育者不该对榜样持偏见,应该尽可能为受教育者选取和树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榜样。

(3) 榜样的选取要把握时代性。“榜样是一定的具体社会生活条件的产物,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榜样的成长以及榜样的行为表现都具有一定的生活背景、制度背景与行为情境。”[10]显然,榜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会涌现出不同的榜样。时代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因此榜样的选取和树立也要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注重榜样的时代性,树立与时代一致的榜样是保证榜样教育实效性的前提。传统榜样同样是时代的产物,当前榜样的选取不能一味局限于传统榜样振奋人心的事迹中,更要树立新时代的榜样。当前,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社会上面临着巨大的道德危机,教育者应当保持时代的警觉性,为学生树立体现当代主流价值观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传统榜样与当代榜样进行对比,运用榜样对比法,让学生感知榜样的时代性特征,也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不同时代的榜样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与不同特征,形成对榜样的整体感知,为自身的选择和学习打好基础。

2.榜样教育融多种教学方法,打造情感体验式课堂

“人的各种需要是行为动机产生的基础和主要来源,而情绪和情感是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主观体验,它们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行为效率。”[11]榜样的选择固然要根据个体的需要,但其接受和强化主要靠的是情感共鸣。榜样教育不同于单纯的知识教学,其中还包括情感体验、价值观教育等内容,而传统的讲授法无法达到榜样教育所期望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体会到榜样的精神。我们来看一个实际教学案例:

(1) 案例背景。这是一节高中的政治课,讲授内容为“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整节课围绕“小明的烦恼一”“小明的烦恼二”“小明的烦恼三”三个具体情境展开,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小组总结发言等形式开展。

(2) 教学过程。

……

教师:非常好,作为小明要提高文化辨别力,还有没有补充的?

学生:对网络中存在的不良文化要加以鉴别,多关注一些跟自己学习有关的。

教师:也就是要辨别不同性质的文化,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教师:在每年的冬天都有这样一个节目,它总是在最寒冷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一丝温暖(学生不约而同说出了《感动中国》)。大家都猜到了,这个节目就是《感动中国》。2011年3月,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响起了中国的《梁祝》这首美妙的乐曲。当大家沉浸在美妙音乐的时候,有一个男孩特别让人感动,这个人就是刘伟。(教师播放了《感动中国》对无臂钢琴师刘伟的颁奖仪式)

教师:感动应该是发自人们自身的向善的心,这种感动也许就是防止我们心灵沙漠化的那种水,正是有了这种水,我们的心灵才永远不会干枯。(学生都沉浸在深深的感动中)[12]

(3)教学反思。这节课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讲授法。其实,讲授法在课堂中固然是不能完全舍弃的,但是教师要巧妙地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在这节课上融合了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提问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了一次榜样教育。教师没有直接讲述刘伟的事迹,而是通过播放当时的颁奖仪式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自己体会这份感动。当学生自身真正体会到榜样的伟大时,榜样的光辉形象已经印在了学生的心里,学生会主动感悟反思,进而学习榜样身上可贵的品质。这节课以文化生活为主题,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文化观念,也让学生体会到榜样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品质。榜样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展现榜样的形象,打造情感体验式的课堂,营造榜样教育的良好氛围,以达到榜样教育的目的。

3.榜样教育回归生命关怀,重视教师引导作用

“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发展的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只是为了过成人的生活,他们有权利体验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生活历程,体验人作为人的全部生命意义。”[13]当前,中小学课堂提倡生命化,就是要将学生看作“完整的生命”,而不是“知识的机械接收者”,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以生命关怀为出发点,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屈原为追求其政治理想而死,邱少云为人民幸福战斗到最后一刻……“自我牺牲精神”“献身精神”的崇高品质无疑值得我们赞扬,但是在当前教育中,教育者不能片面强调牺牲精神,而忽视学生的生命价值。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榜样教育时,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正确引导学生。课堂中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来实现,在选取榜样、树立榜样、呈现榜样的事迹让学生了解榜样、对其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比如见义勇为时要考虑自身的能力,不可盲目施救;身体患病时,不可强忍等。教师在介绍榜样的时候要遵循客观性,把握艺术性,将榜样所传递的内在核心精神传递给学生,不可带有功利化目的,这样只会造成榜样学习的虚假。

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是和平与发展共存,而不同于战乱的时代,当前社会尊重个体的正当利益,不以“牺牲”捆绑个体价值选择,榜样的选取标准更不应以“牺牲”为标准。榜样教育的目标是“育人”,是完善受教育者的德行,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心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实事求是看待榜样,审时度势践行榜样。在当代,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继承革命先烈的思想精髓,而不是超出自身能力范围去效仿先烈行为。学生应努力学好基础知识,将这种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传递给更多人,学习榜样的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践行他们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

[参 考 文 献]

[1] 魏宏聚.论课堂中的价值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55-59.

[2] 《线装经典》编委会.国学经典[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198.

[3] 李湘君,刘利才.当代学校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12):46-47.

[4] 刘黔敏.中小学德育教科书中的榜样人物分析[J].教育评论,2009(1):65-68.

[5] 葛锡兰,杨丽影.小学生榜样教育现状与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6):34-36.

[6] 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 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4):7-8.

[7] 格莱德勒.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M].张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8] 杨婷.榜样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透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1):239-242.

[9] 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62.

[10] 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17-22.

[11]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40.

[12] 魏宏聚,杨润勇.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研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25-129.

[13] 邬志辉.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层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1998(1):13-15.

猜你喜欢
榜样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圆我教师梦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