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杰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然而,事实上,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育人过程中长期未能形成合力,目前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并不明显是普遍现象,随着我国经济及各方面的高速发展,高校教育的创新与改革现在势在必行。本文章探讨并研究制定一个接地气、可操作性强且具有推广价值的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强化二者之间优势互补作用,旨在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的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高校“立德育人”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10 — 0067 — 03
引言:
近几年,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专业教师作为传到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受到教育体制设计和原先传统观念的影响,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不了解也不重视学生的思想状态。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被人为割裂和孤立起来,甚至在许多专业教师的潜意识中,思想政治教育跟他们并没有什么关系。所以,研究并制定一个接地气、可操作性强且具有推广价值的“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具有强烈的紧迫性,对达到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意义
(一)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对于学校来说,教学是中心工作,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校通过教师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尚未定型,思想波动大,在面对当今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因此,教书与育人的同步就显得更为重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更加严峻
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协同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更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二)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经过在福建省内高校的不完全统计调查,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教育分属于两个泾渭分明的工作板块,存在教学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脱节的现象。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专业教师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認为其主要工作就是教授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在其工作职责范畴,属于党团干部、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等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范畴。通过对省内高校专业教师的访谈了解,绝大多数专业教师并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被人为割裂和孤立起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存在着严重的缺位现象。所以,研究并制定一个接地气、可操作性强且具有推广价值的“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具有强烈的紧迫性,对达到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方面不协同
认知上的问题是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首要问题。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职责是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应该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完成,并非自己分内工作。专业课教师潜意识中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的思想,认为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最重要,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科目,专业课的重要性大于思想政治课。有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则认为只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达到目的了,不考虑实际教学效果,甚至有个别专业课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偏低,在课堂上向学生散布负面的思想及言论。即使这样,现实情况下这样的现象还是存在的,甚至有些专业教师公开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立”,要求他们的教学要纯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其教学过程中不允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介入等等,这些情况的存在更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这种现象在当下并不少见。另外一方面,现实当中,也有部分辅导员老师认为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是自己的责任,而学生的思想问题、专业学习中的困难、未来职业规划上的困惑等就不是自己的工作的必选项。这些认知上存在的问题都给协同育人工作带来了巨大障碍。
(二)育人过程不协同
由于认知上存在的偏差导致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育人过程中各自为战,造成的结果就是育人效果差强人意。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普遍存在不了解所教学生所学专业人才质量标准和学生实际需求,造成思想政治课本身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脱节现象,直接导致思想政治课很多时候会变成空谈思想、道理,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另外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中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本专业知识中蕴含的育人资源不去做深入研究挖掘。可以说,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在育人问题上真正的交融配合。即使在学校开展的明确旨在育人的第二课堂活动中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样也存在着分歧,一方面是专业课教师不了解、也不理解学工队伍组织活动的用意所在,有些时候即使了解也不支持,甚至公开指责学工队伍的工作,认为学生参加过多的活动就一定是“不务正业”,存在思想上轻视甚至贬低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对福建省内近百名高校辅导员的访谈,他们普遍认为现在的专业课教师眼里只有教书,因为专业教师有个“工作法则”,就是除了上课教书,其他的事情都是辅导员的。这种不沟通、不理解、不认同、不支持导致教育的合力无法形成,成为了当代教育前进路上的阻碍,教育的效果目前很难实现。
(三)育人体制的不协同
如何为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协同育人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接地气且系统完善的工作框架,合理地理顺和调节两者的育人职责,有效促进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对的课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这些问题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甚至。就比如说,现在对专业课教师考评的主要内容,基本都是重教学、重科研,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和效果普遍被排除于考核范畴,即使有也是书面上提一提。就例如,在现在高职院校中,很多要求专业教师要评职称要担任学生班级班主任,这本是促进协同育人的一项很好的机制,只是具体落实的时候,往往这样的班主任都只是“挂职”,甚至曾经就有出现当了四年大学的班主任还叫不出学生的名字。一项好的机制就变成了形式。所以说,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目前还严重缺乏动态交流转换机制、激励机制,二者缺乏交流沟通,不利于相互间的协同配合。
三、实现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具体举措
(一)全面提高协同育人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更进一步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立德树人”作为共同的教育目标协同育人。所以一方面要增强专业课教师传德育人意识,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侧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并把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工作方法和效果纳入专业教师的考核体系并适当提高比重。另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围绕专业特点、默契专业需求更合理地设计和开展思想教育及第二课堂活动,有效提升育人的效果。总之,所有教师都应该共同努力、共同配合,才能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二)通过“三点关系”研究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以往的课题研究的对象都以专业教师为主,而本课题将对专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带动师生关系的全方位构建,建立彼此间联系,让师生关系最优化,德育效果最优化。这就可以建立一项“三方”互评制度,学生评专业老师、学生评辅导员、辅导员评专业老师、专业老师评辅导员的互评制度,通过互评机制带动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协作,这样更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三点关系”。
(三)通过“隐形思政教育”方法研究让思政教育“进课堂”:
隐形思政教育隐形思政教育
所谓的隐性思想教育,立足于受教育者的自身需求,将顺应、内化作为个体领悟的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教育将“有意识”的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实践到教育对象的“无意识”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政教育,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同步。通过隐性教育环境来促进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专业教师可通过在对专业知识的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等各种形式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其中,让学生感觉就是他们身边的事与理,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教育效果。在很多时候,由于老师知识的渊博,深深吸引了学生,专业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学高为人师,德高为人范。所以专业教师往往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具有“教书育人”的优势,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能够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觀和价值观,这样的隐性思想教育接地气、能暖心动情入脑、可操作性强。
(四)通过“点面结合”的研究寻找最佳举措: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学生集体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作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攻克学习难关的勇气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专业教师的配合。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活动和知识竞赛,制定奖励制度对有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给予鼓励,对参与教师科研的学生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在学生参与学术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经历刻苦学习、攻克难关、收获成果的艰辛和幸福过程中,建立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为集体奉献的“服务”意识同时融入育人的理念,这样的影响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这种经历对学生将来的工作生活都将产生巨大的正向意义。
(五)通过“实践检验”方法检验举措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针对本课题所研究得出的协同育人机制,将在厦门理工学院新丝路时尚学院学院进行试行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将在实践的检验中研究和探索出一套实际效果好、可操作性强且具有可推广性的一套协同育人机制。
四、实现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目前存在的难点
(一)在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中,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然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教师强调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缺乏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下课后更是难有接触。另外一方面是绝大多数高校对目前的这种现状更是一种“默许”的现状,如何改变专业教师的观念、注入协同育人的理念,如何加强高校对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重视将会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任何举措和制度都应得到专业教师的认可和接受才能接地气,才能真正有所改变。
(二)因为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工作实践不多,所以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方法也较为陈旧,探索不够。协同育人较多地停留在座谈会这一方法上。一般是相关部门召集一个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参与人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座谈交流一段时期以来学生的表现情况。这种协同育人的方法大多仅限于一些信息的交流传递,难以研讨出协同育人的有效办法。还有些学校可能会让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如何明确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协调不好还会带来工作上的矛盾和冲突。高校也会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而现实中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则是各做各的事,不予沟通,难有协同育人的效果。另外,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鲜有高校注重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信息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生之间的互动办法需探索和研究。
五、总结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教学中,将思想政治课程与大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切入点,这种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不仅需要“人”的合作,更要切实可行的制度保证。首先要从制度上支持、协调和保障搭建专业教师、思政工作者和学生交流的工作平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加专业的教育培训和沟通;然后建立起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将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与评定教师的职位等级、优秀评比挂钩,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结合在一起。
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协同育人由理念转化为实践,需要教师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只要教师能够明确自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开动脑筋,勤于尝试,一定能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做出成绩,一定能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