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睿
摘 要:公共决策机制的目标在于通过公共政策的实施,实现公共资源的权威性分配,解决社会利益冲突,它是历史时空共同作用的产物,国家治理模式和中心任务的不同,我国公共决策机制大致经历了三次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公共决策机制面临社会主体利益复杂,民众参政意愿加强,政府自身权力过大,专业知识急剧增加,脱离群众带来决策失误等一系列挑战,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实现公共决策机制现代化,需要通过推行依法治国方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朝纵深推进,扩大人民政治参与,加强信息公开,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这一整套系统工程,实现公共决策机制朝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公共决策机制;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10 — 0021 — 03
现代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的重大目标,都是通过公共政策的实施来解决的。回顾新中国的历史,重大决策的成功,往往带来的是国家的繁荣和快速发展,重大决策的失误,则会造成国家的衰退和发展停滞。胡鞍钢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出现三大决策失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频繁的政治运动,延误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急于求成,造成经济布局比例严重失调,被迫实行重大调整;人口政策失误和不适当的经济政策,导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盲目过快增长,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1〕
一、我国的公共决策机制
(一)公共决策机制的内涵
人的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是贯穿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对基本矛盾,〔2〕公共决策机制就是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实现对公共资源的权威性分配,改善社会利益冲突的局面,维护国家的稳定。它是有关公共决策活动的运行过程和工作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关规则和制度体系。在这个规则和制度体系中,至少应包括公共决策主体、公共决策权力、公共决策规则和公共决策途径这些基本要素。〔3〕公共决策机制建立在一定的政治制度基础上,由包括參与机制、表达机制、表决机制、权力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等一系列子机制和运作原则构成。
(二)我国公共决策机制的特点
我国的公共决策机制是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同时也是社会环境和国家治理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坚持人民立场,充分保证人民参与和制定政策的权利,不断维护和增进人民利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总结党和人民的实践经验,我国建立起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多元民主参与机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保障的监督机制的“一核多元”格局的公共决策机制,但由于民主政治制度发展不充分,机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制度潜能没有充分释放。
(三)我国公共决策机制的历史变迁
公共决策机制是特定时空的产物,通过对社会环境和国家治理模式的划分,我国的公共决策机制主要经历三次重大的变化,毛泽东时期,国家重大事项和社会问题由主要国家领导人进行决策,公共决策处于“黑箱”状态;邓小平时期,主要是集体决策,参与决策的人数有所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咨询决策时代,中央领导多次表示,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专家,重大决策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专家的意见。公共决策机制实现从个人决策向集体决策乃至广泛民主参与决策的转变,即从不透明决策向透明决策转变,从封闭型决策向开放型决策转变。现代化的公共决策机制要求与公共决策相关的利益方都参与到公共决策之中,实现依法决策,推动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同时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加强人民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使得公共政策朝着更加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公共决策机制面临一系列挑战
我国公共决策机制是围绕特定的历史使命开展工作的。在十八大之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大力发展经济,解放和提高生产力,改变经济社会落后的状况。相应的公共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围绕如何促进经济发展这个主线,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以政党和政府主导为主,偏向整体主义,政策考量更多地从长远利益和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由于特定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人民群众较少也很难参与到决策过程中。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为人民参政议政创造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做出重大判断,认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如何使公共政策朝着更好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方向发展,对公共决策机制提出一系列挑战:
(一)社会利益多元复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趋向细化和专门化,新兴阶层不断涌现。人们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利益诉求,社会利益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出现利益分化,甚至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冲突的局面,造成公民之间的分裂和对立。如何应对复杂的社会利益局面,在社会利益多元的环境中有效整合利益,将利益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公共决策机制的利益整合提出挑战。
(二)民众参政意愿加强
政治学家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为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利益,他们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反映自身的利益诉求,为改革政治体制提供了基于。需要对政治参与进行一定的规范,不然会超出既有政治制度的承载能力,对政治体系造成冲击,威胁政治稳定。我国现有的政治制度发展不完善,未能充分适应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格局,部分公民通过非制度化的渠道维护自身利益,对政治稳定造成一定的冲击。要求实现公共决策机制的现代化转型,引导民众通过制度化渠道表达自身利益,满足人们的参政意愿。
(三)政府自身权力过大
现代社会的发展内在的需要政府扩大规模以满足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同时为了提高行政效率,立法机关通过行政裁量权让渡自身的权力,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政府的监管,使政府在公共决策机制中处于不对称地位。政策具有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5〕一旦垂直维度比重过大,政策成为简单的命令与服从,势必消减民众的参政热情,造成民众政治冷漠,削弱政权的合法性。需要推进公共决策机制现代化,吸纳更多的决策主体,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实现决策主体之间的权力均衡。
(四)专业知识急剧增加
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政策涉及的领域和专业知识越来越多,政府在处理这些公共议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在解决公共议题时,需要专业知识的参与,专业知识并不是一般性的,它有一个专业化的焦点,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能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匮乏可能造成政府失效,现代社会对政策失误的承受力越来越弱,任何一项政策失误都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求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引入多元决策主体,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政策方案,弥补政府在一些领域的专业知识空白,减少因知识欠缺造成的政策失误。
(五)脱离群众造成决策失误
中国共产党是公共决策机制的核心主体,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群众的最大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决定了公共政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由于长期执政的惰性以及市场经济“物化”的影响,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腐败和工作脱离群众,没有深入群众,倾听民众诉求,制定政策没有从实际出发,使政策偏离实际和人民利益,政策的初衷和民众的诉求没有契合,产生大量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造成决策的失误和资源的浪费,损害人民利益,腐蚀党的执政基础。
三、推动实现公共决策机制现代化的路径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内在的要求实现公共决策机制现代化,应该看到实现公共决策机制现代化也就是同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在政策制定上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通过推行依法治国方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朝纵深推进,扩大人民政治参与,加强信息公开,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这一整套系统工程,实现公共决策机制朝现代化方向发展,提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政策产出,达到国家善治的目的。
(一)依法治国提供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为公共决策提供基本遵循,通过相关的规则和规范,明晰公共决策主体的权利和权限,规范决策的相关程序,实现决策程序的规范化和透明化,防止公共决策的任意性;另一方面通过法律规范权力的运行,加强对权力的运行监督,将权力关入制度的笼子中,通过构建党内监督、党外监督、上级监督,社会监督的防止权力滥用的监督体系网络,打破政府和政党这两个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过于强势的非对称地位,实现不同决策主体间权力的均衡,依法治国是公共决策机制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二)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前提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一切工作,是公共决策机制的领导核心,关乎公共政策的走向和立场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但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不忘自己的初心,使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在全体党员中牢固树立起来,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整治工作作风,无产阶级政党制定任何政策都要以事实为基础,走群众路线,这样做出的决策才可能真正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在工作中要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同时加强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运用能力,增强党的创造力和领导艺术,避免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6〕在学习中不断提升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方式,这是公共决策机制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三)扩大人民参与是核心要义
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无疑人民最有话语权。由于现代大型复杂社会的构成越来越繁复,社会民众也开始分化,个人的意趣发生着重大的、越来越具有个性特征的分解,因此,任何一种政治试图直接告诉人民什么是美好生活的答案的企图,都是危险的。〔7〕在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上要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政治实践中切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系统论认为维持政治系统的稳定,在于实现政治输入和政治输出的均衡。公共决策机制通过吸纳公众的参与,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转化为实现美好生活的政策输出,维持政治系统的稳定。同时民主就在于让受政策影响的人或代表都参与到决策过程之中,〔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不断扩大人民参与,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扩大到更多领域,保障人民在公共决策中的话语权,在实践中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将社会利益格局反映到政治生活中,使社会利益的冲突和矛盾转化为提高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和制度承载的动力,不断提升公共决策机制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以此增强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增强人民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能力,这是公共决策机制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四)加强信息公开是重要基础
信息的公开和自由流通是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尤其是政府应该加强信息公开,做到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加强重大事项决策的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打开决策“黑箱”,打破专家和民众参与到公共决策的信息门槛,保证听证结果公开和听证的效力,实现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使民主在各个层面得到落实,民众能够全方位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增加社会对权力的监督,压缩权力寻租生存空间,使决策参与主体真正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决策,这构成公共决策机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五)政府职能转变是内在要求
随着国家治理模式的现代化转型,政府要转变以往大包大揽的“大政府”管理思维,适当放权,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与此相适应,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也要发生改变,在公共决策过程中要明确自身的服务职能定位。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自身的利益诉求转化为具体的公共政策,政府在决策过程,更多的是凝聚共识,作为协调者的角色,动员国家和社会的资源为公共政策的实施创造条件,将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蓝图付诸实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公共决策机制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的立足点,解决好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要求实现公共决策机制的现代化,通过政策产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实现民主正当性与治理能力的有效转换,同时在公共决策机制的运行和发展过程,又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实践之中。
〔参 考 文 献〕
〔1〕胡鞍钢.积极建言,影响决策〔C〕北京:国情报告,2004.
〔2〕刘世廷.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要无限性的矛盾—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现代透视〔J〕.科学社会主义,2006,(06).
〔3〕周伟.基于系统论视角的我国公共决策机制探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05).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5〕〔英〕科尔巴奇.政策〔M〕.张毅,韩志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5.
〔7〕任剑涛.德性伦理、自由社会与美好生活〔J〕宁波党校学报,2003,(01).
〔8〕〔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協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黄相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