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辰
摘 要: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方法,体现为民主决策的过程和政策执行过程的动员能力,更是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从决策方法和政治动员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路线”的实践要求。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分别从改革的检验标准、重塑执政党的领导能力和再造权力观三个面向拓展了群众路线的实践维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目的论的角度丰富了党的群众观的精神意蕴,并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反四风问题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群众路线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重要路径,实现了群众路线“目的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群众路线;治国理政;实践图景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10 — 0011 — 04
群众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路径的现实指向。在社会主义政治话语体系中“无产阶级政党—群众”的能动性关系不同于西方政治话语体系中的“政党(精英)—大众”的互动关系。从理论维度来看,在无产阶级政党的视野中“群众”既有主体性,也是党领导的对象。从实践维度来讲,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方法,体现为民主决策的过程和政策执行过程的动员能力,更是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本文从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对群众路线的阐释出发,集中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视域下群众路线的实践图景。
一、决策方法与政治动员: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实践意蕴
“群众路线”初始于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革命实践中的群众工作,毛泽东作为“群众路线”思想的创立者,他把“群众路线”视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时十分注重总结党的群众工作经验,他强调全力动员群众,使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就能消灭一切反动力量,提出了“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的观点,〔1〕并指出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不能搞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而要“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1〕延安时期,毛泽东深化了对群众工作的思考,提出了“群众路线”思想。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撰写《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哲学高度提出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2〕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论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和他们的拥护是共产党人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2〕
刘少奇在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用“群众路线”概括了毛泽东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的全部理论和思想。具体来说,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实践意蕴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意志论”。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信奉者,毛泽东把“被动员起来的群众实际上可以战胜任何物质困難”作为毕生革命事业的信念。他认为人民的意志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而这种信念是“群众路线”思想的前提条件。二是群众路线的理念体现为把党的先锋作用和群众的积极参与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党组织的各级干部要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及时向上级报告了解到的情况,便于党的领导者对群众的政策喜好有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历史规律和中国总体状况的适当决策,从而“以一种强有力的但能被群众接受的务实方式推进革命”;另一方面,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党的干部要动员群众一起贯彻,从而达到群策群力的效果。三是倡导群众的政治能动性。群众路线既可以消除官僚主义在不了解民情方面的弊端,也可以使群众看到他们对领导者的真实影响力。对此,李侃如评价道:群众路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中国官员一直感受到‘深入群众和‘向群众学习的压力。”〔3〕
二、改革开放后“群众路线”的时代特征与实践意义
(一)改革评判标准:邓小平对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实践创新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传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在中共八大上,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涵义:一个层面是要坚信群众能够自我解放,党就是为群众的自我解放指明斗争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党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这是“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我们各级党组织能不能领导好群众开展各种斗争、会不会领导好群众开展各种斗争,关键在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指出“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5〕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下称《决议》)起草过程中,要求审慎对待毛泽东同志的政治遗产,要求把“群众路线”这一毛泽东思想的宝贵财富加以保留并传承下去。〔6〕邓小平主导起草的这个《决议》将“群众路线”的表述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7〕中共十四大的《党章》又补充了一句“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使“群众路线”在实践意蕴上有了完整明确地概括。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对群众路线重要性的强调是与其批评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他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5〕他从文革后党风建设的现实问题出发把反对党员领导干部特殊化作为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的实践主题,主导制订了《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等制度。最根本的是,邓小平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评判准则,这深化了“群众路线”的实践维度。
(二)重塑执政党领导力:江泽民对群众路线实践内涵的丰富
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日益觉醒,在利益多元化的影响下,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利益诉求呈现出“具体化”“差异化”“复杂化”的新特征。执政党如何吸纳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价值观,并对其进行超越,从而引导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意蕴。对此,郑永年指出,“如果共产党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或者他们被排除在党的政治过程之外,他们就会不可避免地去行成自己的力量,通过各种方式来参与政治。如果这样的话,他们最终会站在党的对立面。”〔8〕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重塑政党认同,强化执政党领导力。这一时期,党的群众路线从五个层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一是从政治层面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提升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认为政治的本质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问题。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必然是同巩固和加强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相关的。二是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概括为“执政为民”的治国理政的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功能在于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将群众具体的利益诉求升华为根本利益,并通过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实现这一根本利益。三是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政治哲学高度发展了党的群众观点。从“历史创造者、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力由人民赋予、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这六个面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观点。四是树立正确权力观与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要求。权力的行使必须发扬民主,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上实现动态平衡。五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指向,如何处理好党员干部同群众的关系始终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
(三)再造权力观:胡锦涛对群众路线的实践新探索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核心内涵概括为“以人为本”,并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角度丰富了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在实践路径上把要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同党的先进性有机统一起来。首先,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一基本论断,胡锦涛提出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生命线。〔9〕马克思主义政党,首先要做到依靠人民谋发展,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与此同时,要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这两个方面,集中起来就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10〕其次,“群众呼声”“群众需要”“群众满意”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检验标准。胡锦涛在谈及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11〕而这也是党员干部行使权力的实践向度。最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中,人民群众不仅是改革的动力源泉,也是党的先进性的基础和条件,因此要构建长效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更好体现共产党的先进性。
三、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习近平“群众路线”思想的实践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初心论”和“以人民为中心”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觀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来看,“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群众作为发展的主体、发展的目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话语创新。从目的论的视角,概述了中国共产党全部执政活动的性质,也清晰表达了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性。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发,提出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12〕质言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党的群众路线精神意蕴的丰富和深化。从实践创新的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剖析了党员干部“四风”不正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消极影响,消除“四风”的恶劣影响需要依靠“群众路线”。习近平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13〕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认为党和人民之间的有机联系离不开群众路线的支撑,为此他将这个过程比喻成“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13〕群众路线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必须同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坚持利益导向、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消解威胁党执政基础的各种不良因素。〔12〕
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来看,可以看出习近平的理论贡献在他在遵循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价值精髓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优秀政治文化的积极因素,创造性的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出发论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他提出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13〕质言之,通过群众路线巩固党执政的基层基础,提升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通过群众路线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过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在本质上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主体”的价值精髓,同时也蕴含了中国“民本”政治文化的积极因素。习近平把“以人民为中心”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联系起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话语表达。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2〕习近平强调的“不忘初心”其本质是展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人民至上”和“民生政治”的执政情怀,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党宗旨的升华和创造性发展。习近平始终把人民作为党执政的根基所在,他将能否密切联系群众同践行党的性质和宗旨联系在一起,并把它作为区别于西方政党的显著标志,同时上升到“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的高度论述践行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即“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3〕习近平强调,发展的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这就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群众路线的实践要求就是“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12〕,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另一方面,习近平把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视为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他十分重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在改革实践中他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三最”问题),并强调人民群众是改革的评价主体,指出“我们的工作就要切实的交由人民群众来评价”。习近平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党建新载体来推进执政党的“自我革命”,破解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顽疾,让党员干部找回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最根本的是,习近平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在联系服务群众、规范权力运行两个面建章立制,推动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完善,减少党员干部越界犯规的行为。对此,他在评价“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形象地指出“一人说了就算、一拍脑袋就定、一拍胸脯就办、不大行得通了”(类似的通俗表达在习近平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多次出现)。在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中,习近平要求把“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高组织动员群众能力”“提高了解社情民意能力”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内容要求。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赋予群众路线以新的时代内涵”。〔14〕对于习近平群众路线的思想,有的学者认为要从“廉政路线”“民生路线”“学习路线”三个维度来评述习近平群众路线的思想特质。〔15〕有的学者强调,习近平从历史观与价值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角度,深化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与方法。在党员干部和群众关系的认识上,习近平的理论贡献在于“指出了领导在与群众的矛盾中始终处于主要方面,这是我们党始终告诫党员干部要牢记群众路线的重要原因”。〔16〕
总结来说,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历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始终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尽管每一个历史时期群众路线在实践上展现了不同的面向,但纵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理论论述,可以看出有三条基本线索贯穿共产党“群众路线”思想的始终。一是从“宗旨”到“初心”的理论论述使群众路线变成共产党的一种理论自觉。二是统筹协调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现实利益是群众路线的实践指向,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发展的评价主体。三是在制度上构建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更加重视群众路线在党的作风建设上的约束和导向意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抓手。质言之,“群众路线是基于对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智慧以及人民力量的充分肯定而形成的,与人民民主具有内在的契合性”,〔17〕一方面它优化了党的领导体系;另一方面通过群众路线凝聚了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从而使党站在了道义和政治上的制高点。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140.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1096.
〔3〕〔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胡国程,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3.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144-14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开创:邓小平决策改革开放史话〔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61-63.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會重要文件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04.
〔8〕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挑战〔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99.
〔9〕胡锦涛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0〕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1〕胡锦涛.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大力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G〕//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51.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8.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6-367,368,368,367.
〔14〕秋石.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4,(17):9-13.
〔15〕孙旭.论习近平群众路线思想的三个特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S1):1-5.
〔16〕李景源.习近平的群众观〔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10):4-13.
〔17〕林尚立,赵宇峰.中国发展的政治基础——以人民民主为中心的考察〔J〕.学术月刊,2012,(05):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