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18-02-25 13:50伍益中
艺海 2018年1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伍益中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之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形成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常态。然而,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力量与影响力,民族秀传统文化发展空间仍待拓宽。因此,必须制定“互联网+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实途径,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使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传承;保护

党的十九大指出:“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份子,是湖南境内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而来的,凝聚着三湘儿女的精神道德、生活情感和劳动智慧,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传播面临着严重挑战。因此,如何让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的传播与应用中成为一个不断流动、演化着的生命过程,促使其保护传承方式的创新性发展;这是当下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互联网+”助力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作用机理

通过“互联网+”模式,人们利用信息通信术,把互联网和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创新其保护和传承方式,推进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事业的科学发展,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贡献。

1.“互联网+”与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拓展了其保护方式和传承渠道,扩大了其传播覆盖面,提升了其影响力。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最好的方式就是实现大众化。保护、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根植于基层与民间,有力地在人民大众中宣传和展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模式下,网络传播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以微博、微信、APP等技术载体呈现在人们面前,并创造出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交互情境。“互联网+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工程通过建网站、数据库,开设微信公众号、手机民俗网等,使得丰富多彩的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和传播形态变得生动有趣,更加立体、丰富、多元,将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从而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这样,不仅使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性大大增强,而且也把其推向了无限大的互联网平台,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从时代的火热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唤起人们对保护民族地区文化生态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数字化与网络化”发展所激荡起的文化产业创新繁荣热潮为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互联网+”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可以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结合,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拓展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从而将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当下的语境和生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可能性。因此,通过图像整理、数字化等方式来展示湖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开发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同时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可以使它们进入现代生活,让更广泛的消费者接触和认知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还可以制定娱乐化和产品化的策略,让消费者通过网络学习这种传统文化,体验其深刻的内涵,使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实现有机结合、互推互动,达到共赢。

3. “互联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保护、传承和传播的跨界协同平台。“互联网+”是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价值观相适应的技术形态,它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新鲜、更丰富、更立体表达方式。因而,互联网不仅为文化的交流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空间和手段,而且搭建起了跨界协同的平台,催生出互联网文化的新业态与新模式。这样,互联网既为文化的创造创新提供了空前丰富的选择和营养,又将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实践者、研究者、传播者、爱好者等分散着的力量拧成了一股绳。现在,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互联网上传播,也在互联网上创造,更在互联网上扩展和丰富。这种跨界整合不仅已经成为新业态出现最快、新内容最多、创造活力最强的领域,而且为克服民族地区地理区位辽阔、分散和偏僻的空间限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当前,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形态。中国政府对世界各国优秀的网络文化内容也始终持包容开放的态度。如果说互联网从技术上实现了各国人民超越地域的连接,那么网络文化则凭借丰富多彩的内容,促进了不同国家人民的心灵交流和情感互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使全社会人民都能分享到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全面提升其开发利用水平,然而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与此同时,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和应用过程中,会实现精炼与再造,会继续促进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从而使其独特性与广泛性会以更多的形式与方式得到利用与保护。

(二)“互聯网+”背景下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及当下问题。

近年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和普及,湖南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工作,通过互联网让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了起来。但是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信息化的空间还很大,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生态环境失衡,传播效果不理想。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从地域分布来看,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地理位置较偏僻湘西地区,这里不仅生态系统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而且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远远地落后于发达的长株潭地区。另外,根据《湖南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农村网民规模约占四分之一。但是,农村人口占湖南总人口比例的57%,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由于受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互联网规模往往低于农村的平均水平。这样,城乡互联网之间的差距仍较大,互联网在少数民族农村基本上是远离于农民生活的。由此可见,互联网在民族区域处于缺席状态。互联网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缺席成了制约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首要因素。另外,在湖南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镇上,新媒体缺乏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人才、网络应用人才的支撑,甚至一些现有设备因缺乏专业技术人才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之,湖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统的相当一部分顶层设计对“互联网+”不太熟悉,因而对引进精通电脑的网络人才不够重视,再加上在待遇方面也难以吸引高精尖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到当地文化系统工作,造成了是“门外汉”在搞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致使他们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中,有的只会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简单地扫描入库,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做成一个子库,有多少项文化成果就做多少个子库,而每个子库之间还不能跨库关联和无缝链接,这样的技术水平比较低。endprint

2.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应用的水平较低,传播方式不丰富。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服务的背景下,由于部分地区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使互联网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的融合度不太高,所以即使建好了一些民族传统文化网站和数据库,浏览的人数却还不是很多;这样会使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还比较小,其开发应用有被弱化之趋势。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重要载体,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严谨的道德规范。这使之为树立典型、教育后人起到了价值趋向的良好宣传作用。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但是在当前由于技术问题,致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网站、数据库在内容、版面设计、数据检索等方面的设计不够人性化,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再加上当地民族文化系统工作人员对民族优秀传统数字化、网络化的宣传还不够,广大人民群众还不能完全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这样,使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大打折扣。另外,当前,从传播渠道看,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互联网传播主要以网络传播为主,而手机新媒体、户外新媒体等新型媒体则很少运用,因而基本上没有起到传播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互联网+”背景下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应用路径分析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用“互联网+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构建民族传统文化数字化体系,加快推动地方公共文化建设,以进一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及传承,促进湖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1.建好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库,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服务。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为解决数字化时代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保存、传播和利用等问题,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国际互联网络技术把各种数据、文字、图像、声音等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建成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信息资源库诞生了。它通过实施云服务器、云数据库的安装配置及技术维护,再到云数据库设计;完成了湖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从村寨类别、文化类型、开发程度和生态文明几个方面资料数据的录入,以专门介绍民俗文化、民族饮食、民族服饰等,实现了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民族文化资料的物理存储及高效的检索功能。这样,人们可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快速查阅和熟知湖南各地少数民族的饮食、衣着、文学、风俗、节日等文化内容,了解和把握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内在规律,从而为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可靠的背景资料,并加快推进各地特色产业的开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另外,无论是口头传统的母语文学表达方式、各种仪式展演,还是生活习俗表现的内容与形式等,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无不蕴含丰富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因此,建立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影像资料数据库和湖南少数民族文化音像资料库,建设湖南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资料信息中心,加强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能够充分发挥其“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社会功效,让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力量。

2.积极推进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建设,促使民族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份子的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湖南地域内的各少数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湖南各少数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应用,移动终端、大数据以及云服务等方面的工具不断升级优化,互联网和传统文化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因此,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来传播和创新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全新的载体形式,构建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以展示湖湘文化精粹,使湖湘文化获得新生并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普及弘扬等工作,才能加强对其科学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实现其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从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湖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另外,在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过程中;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还会催生新的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从传统文化本身上看,“互联网+传统文化”将改变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其内涵,使其越来越适应时代的需要;从市场的角度看,它将促进跨界资源的整合,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从文化传播上看,它将为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创造新的舞台,吸引更多的人群接受和喜爱上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因此,利用底蕴深厚的湖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寻找其“互联网+”态势下多维度发展路径,激活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一定会推动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不断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3.全力打造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平台,扩大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增强民族自信与责任感。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瑰宝,是湖南少数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支柱;其最接地气,最能够代表湖南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发挥原创动漫、移动游戏、3D影视、数字新媒体的作用,把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制作成视频、音频或者是照片,创造其新的表现形式,全力打造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平台;人们只要在自己的空闲时间里,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观看其视频,下载其照片,这样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在不断创新和拓展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的同时,还可以积极创造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新式演出节目;从而打造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产业化链条,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保护工程,给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当前,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包括宣传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微信、手机报、手机客户端、手机版网站、微博等平台的建设。“媒体的自主性、个性化、移动性、互动性、智能性已成为当下传播的新标准,融入了互联网基因的传媒形态,在自身品牌价值与媒体公信力的优势之上,将呈现出‘互联网+中时代媒体崭新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些平台的构建,將进一步开启湖南各地少数民族之间高效率、快速度进行沟通交流的新尝试,给大众深入了解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独特、复杂的文化载体提供了一个线上线下交流的新平台的机会,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掘其历史智慧,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最直接的精神纽带。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某些特有的要素资源在传播与应用中会使原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播与再造,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会在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峰.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承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N].贵州民族报,2016-9-1.

[2]http://caifang.china.“互联网+”将成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新引擎[DB/OL].中国网,2016-8-30.

[3]杨光宗,龙亚莉.建构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新媒体平台的思考——以武陵民族地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

[4]方爱琴.地方志公共服务功能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4.

[5]王垚.让“互联网+”全速推进媒体融合[J].传媒评论,2015(7).

[6]王艳秀.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6(3).

本文为湖南省民族宗教民族问题研究项目2017年度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编号2017-HNMY-021)研究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