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湘彦
〔摘 要〕《耀邦回乡》取材于现实生活,以胡耀邦同志1962年至1964年回湘潭兼任地委第一书记和蹲点浏阳为切入点,以细节入手,从小事着手,通过“呷食堂”“借古书”“看大戏”“拒礼物”“回老屋”等情节,真实再现了耀邦同志的工作热情与艰苦朴素的精神。
〔关键词〕花鼓戏;耀邦回乡
“我的大号胡耀邦,今年整整四十七,小名叫做九伢子,长大牙齿掉两粒。十三岁当了红小鬼,一直跟着毛主席……”近期上演的大型现代花鼓戏《耀邦回乡》,观众反响热烈,每场座无虚席。这部戏把冷静、睿智、乐观的耀邦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花鼓戏的艺术形式来展现湖湘地域文化特色,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无形之中增加这部戏的草根性和亲切感。
胡耀邦将一生贡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他是改革开放早期的主要旗手之一。该剧取材于现实生活,以胡耀邦同志1962年至1964年回湘潭兼任地委第一书记和蹲点浏阳为切入点,以细节入手,从小事着手,通过“呷食堂”“借古书”“看大戏”“拒礼物”“回老屋”等情节,真实再现了耀邦同志的工作热情与艰苦朴素的精神。
戏里有戏!请耀邦同志为花鼓戏代言
《耀邦回乡》通过花鼓戏这种湖南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呈现给观众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形象,于诙谐幽默中传播了正能量。该剧五场戏中让人耳目一新的是第三场——“看大戏”,颇有“戏中戏”之味道。
耀邦回到家乡正好赶上浏阳花鼓剧团在演出《胡大回门》,可是,当剧团领导得知耀邦书记要来看戏时,直接把这部戏给调换了。其原因是《胡大回门》讲述的是一个叫胡大的傻子与妻子回岳母娘家途中发生的故事。剧团团长考虑到姓氏的雷同,会对胡耀邦不尊重。但是胡耀邦得知后笑着说:“我就爱看这戏,人是人,戏是戏,两码事嘛!”他的话,引得满堂大笑,气氛轻松愉快。接着他又说:“我们家乡民间艺术丰富多彩,龙灯、舞狮、蚌壳灯……南乡还有一种板凳龙,你们没看过吧!那就是用一条四足长板凳一头扎龙头,一头扎龙尾,两个人舞起来,饶有趣味呵!”说着他袖口一紧,提起一张木椅就舞起来……一条龙,两条龙,三条龙,伴随着花鼓戏的打锣腔,舞台上的耀邦同志和人民群众共同耍起了板凳龙,气氛活跃非常。
在我看来,这一场无疑成为全剧的点睛之笔。而耀邦同志的板凳龙这场戏也足够吸引观众,不仅是在花鼓戏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演绎人物,也可以说是耀邦这个人物成为花鼓戏的形象代言人,对花鼓戏进行了一番宣传和推广。
花鼓戏亲和、诙谐、幽默、接地气的剧种风格,非常适合表现胡耀邦以及湖南人民群众的形象。米主任、胡牛皮、剧团团长等各个剧中人物的形象也是深得人心。他们都是贴近生活,贴近真实,不及细心营构,不事精心雕琢,素面朝天,原样呈现,脉动着丰富的情感,既熟悉,又有个性,从而跃动在《耀邦回乡》舞台上的是一群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鲜活艺术形象。
剧外有剧,跳出高大上的说教误区
舞台,乃现实生活的缩影,艺术化地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耀邦回乡的这段历史,从1962年10月到1964年6月,总共为20个月的时间。该剧正是从耀邦同志回到阔别32年的湖湘大地开始着笔,大幕拉开,只见耀邦同志围坐在人民群众之中,热烈地讨论着什么。五场戏,剧情故事很簡单,然而该剧对人物的处理并不简单化,通过许多个性鲜明的细节,将耀邦同志塑造得有血有肉。
该剧结尾处,也和开头相得益彰,同样是耀邦同志围坐在人民群众之中。这样的一种处理手法,可以解读成平民书记耀邦同志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并形成一种沁人心脾的审美张力,感动着观众,切近着时代。
该剧在情节处理上几乎没有大波澜大事件,只有一些日常生活和零碎事务的存在。其主题思想也是用极强的戏剧性情境来推动发展的,并且呈现出了完美的表现力。舞台形式感强,节奏流畅,整体演出有一种浪漫的诗意,赢得了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这恰恰印证了当下编剧圈流行的话语:“三流作家写故事,二流作家写人物,一流作家写情怀。”《耀邦回乡》是置入和开启出了淋漓意境和深湛情怀的。但这又不是空洞的抒情式的大表情怀,而是借机于澄明和遮蔽的对抗,将这诗意情怀牢固地夯实在人物性格之上。
平实之中,见血肉。恰恰是这种平实,给了观众更真实的感触,感觉到耀邦同志就在我们身边,是每一个观众身边普通而平凡的朋友;而平实之中,又见闪光,恰恰是这种平实,给了观众更写意的体会,感觉每一句话都发自肺腑、顺理成章,看似平凡、波澜不惊,却处处发人深省,尤其是在当下反腐倡廉之中,形成了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呼应和传承。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剧,该剧的成功之处在于主题思想与当代生活的紧密贴近。因为只有当这部作品具有了观众倾心的时代性特征,才会体现出独特的人文关怀,引起当代人的心理共鸣,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所以,在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巨变,甚至,信仰也在摇晃的当前,《耀邦回乡》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要求高度契合,被称作反腐倡廉的精品力作、作风建设的鲜活教材。该剧真正彰显了艺术关注生活、关注时代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其实,《耀邦回乡》四个字的剧名,就已经能够反映出创作者的主旨,点题不虚,直接说明了整部戏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景;一语双关,既艺术化地再现了耀邦同志当年回乡的往事,又表达了更多真诚的期望,期望更多像耀邦同志一样的党员干部们,回乡不是衣锦还乡,而是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为人民服务。而这,恰恰是“回乡”二字所真正要表达和传递的中国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