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艺术院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理论为引领,通过出人才、强专业、接地气、播文化,自觉承担起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在新时代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地方艺术院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一、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因而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继经济、政治之后又一个国家间竞争的关键因素,有学者将其称之为软实力(softpower)。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天的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然而,与硬实力显著提升不相匹配的是,我国文化软实力落差还很大。根据我国2011年发布的首部《文化软实力研究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所占比重不足4%,文化软实力不足美国1/10。撒切尔夫人讲过这么一个观点:现在谈中国的崛起为时尚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文化,中国尚未创造征服西方世界的文明成果和生活方式。有鉴于此,近年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更是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据不完全统计,十八大以来,在习总书记的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至少有10次以上。
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首提文化自信。2014年3月7日,总书记参加贵州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2014年10月15日,总书记出席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明确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4年12月20日,他与澳门大学学生座谈时说:“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2015年11月3日,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时,总书记又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17日,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说:“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掷地有声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至此,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想和理论水到渠成,已日臻完善和成熟。
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笔者认为,文化自信理论是总书记对文化问题思考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和亮点,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引与理论遵循。
那么,什么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呢?二者的关系又如何呢?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可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和相互促进的,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会反过来增强文化自觉。
二、地方艺术院校在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自信中的时代担当
(一)出人才——增强使命感,自觉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合格的文艺生力军。
艺术院校是培养文艺人才的摇篮。全国大中专艺术院校(含综合性大学二级艺术学院)有近千所,除去“国”字头的,绝大部分都是地方艺术院校;它们首先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培养文艺生力军的重任。因此,地方艺术院校的首要职责就是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满足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文艺人才的新要求。为此,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特别注意两点:
第一,重视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造就德艺双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艺术人才。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艺术人才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其政治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关系到艺术传播和创作能否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能否抵制低俗、庸俗和不媚俗。
第二,尖子人才与常规人才的培养并重。一方面,艺术是追求卓越的,只有达到卓越,才能产生杰出的艺术大家;因此,艺术院校在教学中要注重尖子生的选拔和重点培养,给他们“开小灶”,配强师资,实行一对一辅导,促使他们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能成名成家的毕竟少数,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将是文化建设战線上的普通一兵。因此,在关注尖子人才培养的同时又要把主要关注点放在这一大群体上,在宽基础、强技能、重实践上下功夫,培养一专多能的文艺生力军。
(二)强专业——明晰办学定位,坚持特色发展。
大中专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学校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制度的,其也是学校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办学定位包括发展目标、类型、人才培养规格、服务面向、规模、层次和特色的定位。其中,发展目标定位是基础,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是核心,特色定位是灵魂。endprint
首先,做精做强特色和优势专业,彰显特色。以笔者所在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花鼓、湘剧、舞蹈、音乐等舞台表演艺术专业是我校的特色和优势专业;有的甚至是一枝独秀,如花鼓和湘剧,要把这些专业做精、做特、做优、做强。如果真正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存在价值和社会影响就体现出来了。
其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适当扩大和做好“第二专业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社会对具有文艺特长的管理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为此,地方艺术院校可以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依托艺术专业背景,开办相关技能及管理专业,满足这部分需求。如我校近年来开设和发展起来酒店管理、导游、空乘、海乘、轨道交通、文化事业管理、文物修复与鉴定等专业,既凸显专业优势,又具有艺术特色;其发展强劲,就业势头良好。
(三)接地气——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文艺走入社区、农村,贴近寻常百姓。
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今年3月,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颁布施行。它不仅将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服务效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也给艺术院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艺术院校天然具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独特优势,应该可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有大有作为。笔者以为,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发力:
第一,出作品。开展艺术创作,推出精品剧目是艺术院校科研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现形态。集教育、科研、创作和服务功能于一身的艺术院校,不仅仅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基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文化生产单位,完全可以利用其积聚的文化资源,直接创作和生产各种文艺作品,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出力。就学校而言,推出精品力作还能推动学生艺术实践,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还能充分展示办学成果,检验办学实力,展示对外形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第二,锤名师。要通过剧目创作和举办个人演唱会(演奏会、作品展)造就一批名师大家。有大楼还得有大师,名师才能出高徒。锻造一支名师队伍不仅是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必需。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扩大学校辐射和影响所必需的。
第三,深度参与“文化惠民”活动,举行优秀剧目(展览)巡演,送剧目(展览)到校园、社区、乡村和基层。这一过程,不仅能弘扬和传播文化,受惠于民,同时也是培养具有潜力的未来观众、培育未来演出市场的过程。
第四,开设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课程和专业。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展开,从事这方面的人才也会紧俏起来,地方艺术院校应做好这方面的充分调研,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和专业。
(四)播文化——加强国际艺术教育合作与交流,扩大中华文化影响。
(1)拓眼界,取洋经。
科学无国界,艺术也没有国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艺术,体现和承载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和感情。中西方艺术通过沟通和交流,可以相互借鉴各自的特点,取长补短,推动艺术的创新和交融。地方艺术院校地处一隅,办学辐射和影响容易固囿于周边方圆。为此,其应特别注重加强办学的国际视野,设立国际合作与交流部门,专门致力于国际艺术教育合作与交流,通过互派留学生、访问交流等形式了解和学习国外优秀文化艺术,洋为中用。
(2)播文化,扬国粹。
为了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通过赴海外文艺演出、艺术交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不二选择。这方面,地方艺术院校大有作为。在艺术领域,有个公认的现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国际艺术交流实践证明,最受海外朋友喜欢的艺术形式并非一般歌舞,而是杂技、戏曲、民乐等艺术品类;原因无他:人无我有。我国地域广大,各种地方性曲艺形式丰富多样,老牌地方艺术院校大都開设有地方曲艺方面的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精品剧目传播到海外。以我校为例,近年来学校参与了文化部推出的海外“欢乐春节”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湘情浓郁、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与展览,不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春节文化的传播,也较好塑造了湖南在海外的良好形象,有力推动了湖湘文化走出去。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呼吁:“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时下,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实践创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必将翻开新的篇章。地方艺术院校要以此为契机,以十九大会议精神为指引,不负时代召唤和人民期待,担当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和文化中坚,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彰显文化、体现民心的艺术精品,把精品力作传播到社区基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应有的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十九大报告)2017.10.18.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3]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李雪蓉.艺术创作与实践是提升艺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J].艺术教育,201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