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薇
(江苏徐州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理念既明确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反映了数学学习的内在规律。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时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然取向。
体校学生以训练为主,在学习上缺乏驱动性,学习目的不明确,特别是对于数学学习,只是单纯地应付考试和免遭责罚的机械性学习,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我们还应当发现这些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他们团队意识强,勇敢活泼,有很强的好奇心,同时喜欢问问题。所以老师在上课时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用心设计教学内容,增加数学学科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具有感染与迁移的功能,以及扩散与泛华的规律。“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会让学生消除学习的恐惧心理和厌学情绪。体校学生大部分是背井离乡远离父母的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枯燥的训练中度过,缺乏父母的关心和长辈的爱护。作为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说“你能行”“你很棒”“我相信你”“你可以”,从而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老师温暖的话语,亲切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幸福,激发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以及问题解决的多种途径,使他们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体校学生接触最多、关心最多的就是体育项目。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了解并针对体校学生的实际特点,认真钻研教材,认真设计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情境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时,设计情境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进行体育训练,每天的训练感受也是不同的,现在请同学们说一下昨天的训练感受吧。
生:(小组之间交流训练经验)
师:大家发现这几天我们班哪位同学没有来上课呢?
生:篮球队的王×没有来。
师:非常好,大家看得很仔细,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个好消息:王×同学所在的女篮队获得了江苏省青少年篮球比赛女子组的冠军,我们对她表示祝贺。
师:在比赛的同时她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思考:本次篮球比赛规定: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王×队赛了12场,积20分。那么她所在的球队赢了几场?输了几场?你如果是王×,怎样来解决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比赛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本课,一方面让学生体会体育训练中也常常含有数学问题,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解决知识的欲望和渴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做法提示学生能否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让学生初步体会化归的思想。
情境二:“圆”的教学时,设计情境如下: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
生:(学生踊跃发言)它们都是圆形的。
师:很好,那么在我们身边,我们每天接触的体育器材中有什么是圆形的呢?
生:有篮球、足球、铅球、杠铃……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做成这个形状?如果改成其他形状比如方形、椭圆形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发现身边的圆形,感受圆的无处不在,体现数学来源于体育,更来源于生活。同时自然的导入使学生一开始就被深深地吸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本节课做良好的铺垫。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它不是简单地由外向内的灌输,而主要依靠由内到外的自我生成。体校学生具有团队意识强、好胜心重、不服输等特点,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特点使他们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例如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老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采用激励式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团队荣誉感,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合作探索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起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图文并茂地传授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欣赏美丽的图片,倾听美妙的音乐,播放竞技体育的比赛现场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将文字、图片、声音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揭示数学变化的规律,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样的。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变不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从而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