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张家港市鹿苑小学(215600)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和反思,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探究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以生活中的平均分物品为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余数的除法。课始,教师提出问题:“要将10个苹果平均装在5个果盘中,则每个果盘里摆几个?”根据表内除法的经验,学生可以直接列式计算为10÷5=2(个)。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如果苹果不是10个,而是11个呢?你能用小棒代替苹果摆一摆吗?”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每个果盘中放2个苹果还剩下1个,由此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情况。然后教师将其板书为11÷5=2(个)……1(个),并指出:“这里的‘2’表示每盘中放2个苹果,‘省略号’表示剩余,‘1’表示剩余的个数,也就是余数。”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根据情境再提出问题,可以仿照板书进行列式计算。如“将14个苹果平均放在5个果盘中,每个果盘中放几个”,学生列式为14÷5=2(个)……4(个);“将15个苹果平均放在5个果盘中,每个果盘中放几个”,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有的列式为15÷5=3(个),有的列式为15÷5=2(个)……5(个),谁是谁非,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明白第一种方法是对的,并由此总结出“余数一定小于除数”的结论。
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直接经验的获得至关重要。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直接体验,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将经历内化为经验,从而在不断的体验与提炼中积累更为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学生通过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在尝试求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时,有的学生也是将它们的各个角进行剪拼,如四边形的四个角可以拼成一个周角,从而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但是用此方法无法得出五边形的内角和。“那么,如何得出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呢?”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发现将多边形的一个顶点与不相邻的各个顶点连接,可以将多边形转化成几个三角形,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可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发现当一种方法不能作为一般方法解决问题时,可以尝试其他方法,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就拥有两种思想。”数学课堂中,让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可以实现经验共享的目的,使学生积累更为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后,教师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积累活动经验。如有的学生由计算进行反思:“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我在计算此题时根据‘分子、分母同乘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认为只需思考分母由9到12要乘以几就行了,然后把分子也乘以几,结果计算12除以9时得出一个循环小数,这是以前没遇到过的情况。因此,我再仔细看了一下题目,发现可以简化为。通过思路的改变,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可以很轻松地得出-。”……通过反思,学生积累了解题经验,即当问题不能直接解决时,可以搭建一座中间转换的桥梁,使问题迎刃而解。
总之,数学课堂中,教师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使学生将自己的体验变成丰富的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不断积累和完善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