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市实验小学(224000)
观察当前的体育课堂,可以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在某些体育公开课、观摩课上,部分授课者或参赛者为了获得好的名次而不得不迎合评委的口味,这种曲意的迎合让观摩者在不同程度上“嗅”到了不和谐的味道。而在常态的体育课堂中,由于部分教师不仔细研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即使研读了往往也是“穿旧鞋走老路”,导致新课程的理念与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得不到落实。
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来看,体育课堂中的“不和谐”现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方面的不和谐。如下图所示:
针对当前体育课堂中的“不和谐”现象,从不同的维度来分析,其产生缘由各不相同,主要原因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不和谐、理想课堂与现实课堂之间的不和谐。
《课标》倡导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有的体育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刻意转变学生身体的练习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去合作、讨论、探究,将原本能体现体育教学特点的身体练习行为变成理论学习的沙龙,导致课堂教学面目全非。
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客观存在差异的,人们常常以理想的、精致的课堂来期待自己的课堂,特别是体育公开课、观摩课、比赛课,评委亦是如此。开展观摩或竞赛活动,从主办方来说,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从参赛学校来说,为了展示教育教学成果,提高学校的影响力;从体育教师来说,为了获取好的成绩,促进专业的发展。然而,为了“胜出”,课堂中的师生心照不宣,出现协同表演、弄虚作假等现象。
周登嵩教授认为:“体育教学中的和谐课堂,其本质是追求体育教学系统的生态平衡,为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健康成长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为全体学生提供促其生命成长的厚润的土壤;从现实需要看,在于调整处理好体育课堂中的各种关系,扭转近年来多数中小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难看局面。”从中可以看出和谐体育教学的作用。和谐的体育教学是常态的体育课堂中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是现实的,也是平凡的、通俗的。
和谐的体育课堂从微观的角度去思考,能用一种脱俗的眼光来看待教师的体育教学行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使学生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参与身体练习活动,保持乐观的心态;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增强其的自信与自尊,使学生的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能陶冶情操……体育课堂中的集体活动、游戏与竞赛等,可以培养学生个体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和谐的体育运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体验进步和成功、感受合作的环境和氛围等,而且可以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宏观的视角思考,能让体育教学表现出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协调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和谐的体育课堂,不仅要求学生有规律地参与体育活动,而且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体育锻炼对人的意义;不仅要保持身体外部经常运动的习惯,而且应了解身体内部的活动规律和运行机理,达到身心并炼,天人合一,自然和谐。从这个意义来说,和谐体育课堂又是对中华养生与养生学的学习。重视中华养生思想的学习,将中华养生思想和谐地应用在和谐课堂中,正是和谐体育课堂的一个追求——关注学生的情意发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吸取更多传统的养生经验,经过中华养生文化的滋润,使学生的体质不断得到改善。和谐的体育课堂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结构模式,以达成《课标》的目标为己任,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机体活动能力变化、动作技能形成等规律。
一般说来,教学过程有四个最基本的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方法,而教材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呈现方式主要是《课标》。这四个基本要素相互配合便形成了六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课标》、教师与方法、学生与《课标》、学生与方法、《课标》与方法,这六种关系只有处于和谐状态,才能构建和谐的体育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体育课堂的交往有三种形式:一是师生的单向交往,这种形式的特点为“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二是师生的互动交往,这种形式体现出学生的反馈作用,但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没有交流的;三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交往,这种形式体现课堂实施民主教学,突出平等、自由的特点,这样的体育课堂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练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三种形式有各自的特点,没有好坏之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不一样,所以这三种关系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种形式。
同时,教师要从关怀学生的角度,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期望,尽量少用命令式的口吻、批评式的语言,多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的讲授,从而产生心理共鸣,更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这样的交流互动,足以显现出这样的体育课堂是和谐的。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标》的实施,体育教师与小学教材的和谐其实就是体育教师与《课标》的和谐。因此,教师不仅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目标引领内容”的原则下选用教学内容,而且要紧扣《课标》的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以课程基本理念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制定适合本地区、本校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
首先,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就需要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教材化改选,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化的改造,并将民族、民间的体育内容列入课程计划中。这样不仅能达到《课标》的目标,而且可以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我国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我国的体育特色。其次,将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引入体育教学中,如街舞、街球、嗒嗒球、太极柔力球、轮滑等。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运用时要注意它们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安全性。最后,根据《课标》开设校本化的体育课程,制定校本课程的目标、评价体系等。
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程度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还应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常用的体育课堂教学方法,而且要掌握一些新的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如主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启发诱导法、创造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游戏化教学法、评价激励法等。特别要掌握情境教学法,体育情境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情境中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快乐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这种方法最适合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
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二要与时俱进,不断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行为;三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完善自己的教学主张,真正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实现教师与教学方法的和谐奠定基础。
首先,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多去了解这些运动项目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及发展趋势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容易接受。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复习与巩固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新”与“旧”的知识和技能充分联系起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创生。
第一,教师要充分考虑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体能情况、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学习习惯等,做到因材施教。第二,师生之间相互配合,否则以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很难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去学习。如果教师只是基于自我的理解进行教学,那么往往事与愿违,仅仅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罢了。第三,新课程背景下倡导的学习方法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师要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的基础上,指导他们逐渐学会学习,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自己怎么做,而且要考虑到学生会怎么做,有哪些情况会发生,更要有意识地设计出多种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与方法。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力求选择一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灵活变通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让小学体育教学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更是和谐教育的需要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应始终站在体育教学的现实层面,从新课程践行者的角度出发,用智慧的视野、超凡与脱俗的心态,虔诚地行走在构建和谐体育课堂的道路上,通过最优化的策略,让师生共同在体育课堂上演奏出和谐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