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城东实验小学(224199)
黄隽芬
“让学引思”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热门话题。所谓“让学”,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学,往深里说就是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的过程;所谓“引思”,简单地说就是引导、启发、唤醒,往深里说就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使学生爱思考、会思考。“让学”与“引思”是辩证和统一的过程,其关键是教师要在“让”与“引”字上做文章,学生要在“学”与“思”字上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学思结合的目的,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那么,“让学引思”的数学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呢?
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教师讲授的时间长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然就少了,这样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让学引思”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让给学生,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达到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一头牛拴在树桩上吃草,已知这根拴牛的绳子长5米,你知道这头牛能吃多大面积的青草吗?”初看这道题,学生不禁产生这样的疑惑:“牛吃草与面积有什么关系?”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并没有予以解释,而是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并用激励的目光看着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经过思考后,有的恍然大悟“我知道了,牛吃草的面积与这根绳子的长度有关系”;有的说“牛吃草的面积就是绳子围绕树桩一周长度经过的地方,正好是一个圆的面积,那个树桩相当于圆心,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半径”。这样教学,有效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上述教学,教师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再尽可能地把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静静地思考。这样学生不仅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在“让学引思”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引领学生探究和思考,这样可有效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学习、被思考、被互动”的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学生学习单个知识点时思维清晰,对平移与旋转的特征把握准确,但当将这两个知识点综合在一起时,许多学生就混淆了,分不清哪些运动方式是平移,哪些运动方式是旋转。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明晰平移和旋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师教学时可从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说说电梯上升与旋转大门各是哪种运动方式,然后让学生回想一下生活中哪些运动方式是平移,哪些运动方式是旋转。这样教师就把学习的空间让给学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知平移与旋转,获得显著的学习效果。上述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难点,教师没有采取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的方法,而是抛砖引玉,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如此就把学习的空间让给学生,不仅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让学引思”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创造”。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对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律的形成,教师主要采取“让学”的教学策略。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给你31根长度相等的小棒,让你用它们分别摆出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请问,最多能够摆成几个同样的图形?每次摆完后会剩下几根小棒?请大家分别摆一摆、写一写,并做好记录。”在学生完成以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摆放情况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进行总结,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既有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使学生对“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认识更加深刻。上述教学,教师充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做到让学于生、引生思考,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应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充分地进行思考与探究,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必能得到提升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