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葛塘中心小学(210000)
刘华丽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新课标也高度重视第一学段儿童的课外阅读,明确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作为教者,我们深知课外阅读的兴趣应该从小培养,从一年级抓起。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来源主要是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从一接班,笔者就开始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发现许多学生的家中几乎没有什么书籍。于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家长会上,笔者发起了一个倡议:“让书成为孩子的朋友吧!希望家长们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要舍得花钱买一些儿童读物,精心地为孩子选购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或者去图书馆借阅。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还有益于培养孩子经常读书和爱护图书的习惯,使孩子一生受益。”此外,笔者还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识字量也较少,推荐的书籍应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等。可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推荐读物,如《365夜》《动脑筋爷爷》等书,鼓励他们自己去找答案;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推荐读物,儿歌、猜谜、脑筋急转弯是学生的最爱,《伊索寓言》和妙语连珠的《阿凡提的故事》应不失时机地捧出。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们的书包里除了教科书,还多了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籍,浓郁的书香将引领他们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故事是他们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课外阅读就可以从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和同仁们精选了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利用每天中午来学校的三十分钟时间,通过绘声绘色的导读来增强故事效果。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告诉他们这些故事是从书中得到的,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时,在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交迭,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戛然而止,告诉他们后面的内容更精彩,或者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学生的答案后,教师出示课外读物,告诉学生,想知道结果就去借阅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这样,学生在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的诱惑下,就会主动去阅读。一个学期下来,95%以上的学生都能达到读三本以上的书。
近两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了语文主题阅读活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以“大阅读”为基本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学科教学实验。通过实验,语文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且富有魅力,学生也有时间读书、有好书可读,能够品到久违的书香,尝到读书的乐趣,从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中的一些文章是对现用课本内容的有效补充,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前,先读读这些文章,对课文内容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如“名人的童年”这个单元中有一篇《达尔文的童年》,这篇文章对学习课文《有趣的发现》就有很大的帮助。课前布置学生先读《达尔文的童年》,学生对达尔文小时候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对于理解课文中达尔文为什么能够研究出“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这一奇怪的现象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铺垫。在学习课文时,文中说:“达尔文经过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这里有一个小小的留白:达尔文在研究之路中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他是怎么克服困难的?笔者让学生阅读《丛书》中的《达尔文的故事》,了解达尔文一些不可思议的做法,再组织学生进行想象和说话练习。学生有了一些粗浅的知识,想象就有了一个支撑点,想象的画面就更丰富多彩了。在学完了这篇课文后,利用每天中午的午读课时间,笔者带着学生去读《丛书》中“名人的童年”这一单元,学生们从中了解到许多名人小时候的故事,感悟到原来他们之所以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跟他们小时候就严格要求自己,对待事物专注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其实就是对学生最好的熏陶。
1.读一读,画一画,多种形式学习
在学习完《识字1》“春天、春风、春雨”这组词串之后,笔者带领学生阅读了《丛书》中“春天的脚步”这一单元,和他们一起品味语言文字,在书中感受春天的美好。之后,笔者带领学生到校园附近的农田周围,亲眼观察春天的足迹,感受春之韵、春之美。回到学校,在美术课上,请美术老师作指导,让每个学生动笔把自己感受到的春天画下来。学生的勾画是简单的、稚嫩的,但内容是丰富的、饱满的。从一张张质朴的画中,笔者深感他们已经喜欢上了这一课,喜欢上了《丛书》。
2.读一读,写一写,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学习完《春雨》《春晓》的课文后,笔者布置学生阅读二年级下册《丛书》第一单元描写春天的诗歌,读自己喜欢的诗句,抄感受深刻的段落,之后模仿文中的表达方式写一写心中的点滴感受。也许,学生们的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句子写得也不够通顺,甚至会有一些词不达意,但他们用笔记录下了心中所得、心中所想,这是非常可贵的。只要我们多一些耐心,给他们一点成长的时间,相信他们会呈现出更加令人惊喜的诗作。
3.“running books”再掀学生的阅读热情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running books”的阅读活动。笔者所在班级也仿照这种方式,开展了阅读笔记传阅活动,大家同读一本书,同读一篇文章,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受,分享别人的阅读感悟。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方式,有个别家长也参与到其中。学生的阅读热情高涨,书香已在校园内荡漾,书本已显现出极大的魅力。
课外阅读共同体的建构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思考性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共同体由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组成。为了让学生读书,教师自己首先得读书,读学生喜欢的书,这样既能给学生以榜样示范,又可以为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并进行阅读指导做准备。同时,布置学生和父母一起读书,使他们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阅读的快乐,其阅读习惯也能得到家长的督促。
记得曾有人这样比喻,教科书就像是地图,课外的书籍就类似于名山大川。我们要教给学生查看地图的方法,让他们能用这地图来尽情游览名山大川,而不是把学生教成只会在地图上爬行的蚂蚁。这个比喻形象又深刻。身为语文教师,如果仅满足于把课本知识教好,岂不也成了只在地图上爬行的蚁辈,又怎能将学生培养成人?在如何构建“大语文”课堂方面,课外阅读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