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变
——浅论中国历史上的诗歌形式变迁

2018-02-25 22:21朱芯谊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48期
关键词:古体诗现代诗变迁

朱芯谊

(云南省保山第一中学 云南保山 678000)

引言

近日,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好评如潮,话题也屡登热搜榜,一个个才华横溢的选手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诗词对战。凭借强劲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夺得冠军的武亦姝,在脱口而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那一瞬间就俘获了众多粉丝,这位文静、落落大方、人淡如菊的高中生通过身体力行向我们展示了诗词的魅力。这档节目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舆论轰动,源于生活在快餐时代的我们携带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虽然忙碌的生活让我们无暇照顾自己的内心,但诗词中的世界却给了我们一份宁静,引发了情感的共鸣。

诗歌一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滥觞期开始源远流长。从古至今,诗歌一直都是我们的文化启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节奏鲜明、意境清晰,在我们懵懵懂懂的年纪便已经将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诗熟稔于心。古诗词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承载中华民族勤劳友爱、谦虚谨慎的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诗歌文化,培养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谱写出新的篇章,贡献更大的力量。[1]

一、诗歌的来源

诗歌是诗与歌的总称,古代诗词会与音乐、舞蹈共同出现,故统称为诗歌。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语言,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两种说法最为人们所认可。一说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例如纤夫在拉船的时候有节奏地喊“摇橹”、“掌力”、“唤风”。人们在辛勤劳动中,为了顺利协作、消除疲劳,便创作了号子,逐渐演变成了诗歌。一说诗歌起源于祭祀活动,祭祀型诗歌有为病患者祈祷的,有为死者安魂送葬的,有为了驱鬼、送邪的,还有为打猎、祈盼丰收祭祀的,为迎接新年祭祀神和祖先的等等。这类诗歌一般有固定的内容、严谨的格律、特殊的咏唱曲调,由专门的祭祀官诵唱,不同的祭祀活动唱不同的祭祀诗。[2]

二、诗歌的变迁形式

诗歌的变迁形式我们大体可以按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现代诗的框架进行划分。古体诗是指唐代以前的诗歌,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民歌》等等,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我们熟知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是中国诗歌的高峰。白话诗指的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后,打破陈旧的诗体格律,不拘泥于押韵和句式长短,用大白话写出来的诗歌。

1.古体诗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

天长地久魂飞酷,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这是来自诗仙李白的《长相思》中的节选,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杂言诗形式。从句式安排上可以看出,古体诗对于对仗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押韵也较为自由,字数划分来看也有多种选择,常见的有四言、五言、七言及杂言,少数也有三言、六言,句数上从两句到百句都有,总之古体诗是“篇无定句,句无定数。”。诗的整体布局自由洒脱,寄托的思想情感也能让人感同身受。如同李白的这首《长相思》,通过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表现出相思之苦,也抒发了对政治追求想而不能的愤懑之情。

古体诗是根据近体诗命名的,唐朝之后的诗歌则被称为近体诗。基于当时浪漫自由的时代背景,古体诗在用韵方面也同布局一样自由,不拘泥平韵、仄韵,只要需要就可以换韵,比如王维的《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其中“响”和“上”并没有局限于仄韵,反而押的是平韵。同时,古体诗并不讲究平仄,三平调、三字尾、叠平叠仄、不粘不对,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面的“春风来”与“梨花开”连用三个平调。另外,在对仗方面古体诗不求工整、自由灵活,甚至对仗同字也可以相对,更有利于诗人抒发情感,比如王昌龄的《九江口作》中“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这里面“寒”是形容词,“无”名词。

古体诗诗歌形式松弛开放,便于创作,如果将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长诗《Auguries of Innocence》的前四句用古体诗进行翻译,则可以这样表述: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手掌里盛住无限,

一刹那便是永劫。

2.近体诗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是来自诗圣杜甫的《登楼》,整诗通篇押韵并且一韵到底,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韵律美,是一首典型的近体诗。近体诗只有五言与七言两种形式,在句数要求上,绝句要求是四句,律诗要求八句,而排律则八句以上,相比古体诗而言,古体诗近体诗的通篇布局要求则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3]

近体诗是初唐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诗歌体裁,从杜甫的这首七律诗《登楼》就可以看出,近体诗对用韵要求非常高,要平韵且一韵到底,充分地体现出了律诗的韵律美,可以说这是唐代人审美追求的重要体现。同时,在平仄方面,古体诗的平仄讲究是近体诗绝对不能使用的,近体诗讲究绝对发交替律和粘对律,如韦承庆《南行别第》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按照五言绝句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类型进行书写。另外,在对仗方面,近体诗非常讲究对仗工整,要求对仗同字不相对,如杜甫是《石壕吏》中的一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古体诗诗歌形式紧张封闭,却精美有韵律,如果将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长诗《Auguries of Innocence》的前四句用近体诗进行翻译,则可以这样表述:

一粒沙里看世界,

一朵花里见天国。

手掌里盛住无限,

弹指间划过永隔。

3.词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是宋代抗金将领岳飞创作的宋词《满江红》,从内容上看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宋词其实是始于唐代的,但到了五代时期才逐渐定型,直到宋代才开始盛行起来。最早起源于民间,人们将从西域传来各民族音乐与民间原有的音乐融合,并在此乐曲韵律的基础上重新填词。如此,词这种体裁相对古体诗而言在创作时更加自由活泼,之前的五言诗、七言诗因其严格的韵律、工整的对仗、整体的平仄要求便显得拘谨,不适宜进行磁的创作。相反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在形式上,长短句相互叠加,押韵上对第一、三、五句要求不严,第二、四、六句要求严格。一般分为两段,叫作上、下阕,不分段或分多段的较少见。每种辞掉都有字数要求,句子的长短也是固定的,平仄也根据每个曲调各有不同。简而言之,词的特点就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4]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创作、流传、发展都与音乐有极大的关系,常常被用作宴会中的助兴节目,所以词是以曲调进行区分,曲调也即我们常说的“词牌”。常见的词牌有八百多钟,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每种词牌都有其固有的声律和节拍,同时也反映着其独特包含的情绪情感。

如果将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长诗《Auguries of Innocence》的前四句用词进行翻译,则可以这样表述:

一沙里一花间,

观世界,窥天堂。

掌中装满无限,

至远方,到天边。

可叹,刹那便是永劫。

4.曲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元代马致远的一个小令《天净沙·秋思》,是比较典型的元曲作品。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主要指杂剧和散去。杂剧在宋代主要以滑稽搞笑为特点,到了元代后逐渐演变成戏曲形式,内容也主要以抒情为主。

与词相比,曲在字数上明显更加自由,不再像词一样每种词牌中都有其固有字数要求。比如“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凭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这曲本应14字,但像现在一样增加至50多字也可以。同样,在音调上也更加自由,不讲究平仄。但是曲因其演唱要求,在押韵上则要求一韵到底了。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曲的容量非常大,在当时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背景下,由于百姓无心理睬艺术,导致曲的风格非常接地气,相比词而言更写实、更口语,甚至会出现很多俚语。

如果将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长诗《Auguries of Innocence》的前四句用曲进行翻译,则可以这样表述:

在一颗沙粒中见一个世界,

在一朵鲜花中见一片天空,

在你的掌心里把握无限,

在一个钟点里把握无穷。

——《布莱克诗集》上海三联,张炽恒译

5.现代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就应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现代文学家、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典型的现代诗。现代诗又被称为新诗,也叫作白话诗,是从中国现代白话语言中自然地产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尤其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五四运动”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引发了知识分子的觉醒,推动了现代诗歌的诞生。

现代诗虽然要求要有诗意,但对格式的要求不像古诗一样严格,形式非常自由,只要上口并内容清楚地表达出来、情绪情感也能传达出来即可。押韵也没有太大的要求,可以变韵也可以不韵。字数上更加没有要求,或长或短,只追求情感表达到位。

如果将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长诗《Auguries of Innocence》的前四句用现代诗进行翻译,则可以这样表述: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世界上最美丽的英文——人生短篇》

三、浅析诗歌形式的变迁

1.诗歌形式的变迁过程

通过前文可知,中国传统诗歌形式主要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以及现在最常见的现代诗。从发展顺序来讲,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形式由古体诗开始,随着朝代的更替、世界的变迁,依次发生了近体诗、词、曲、现代诗的变迁。除了平仄韵脚方面的改变之外,最直观的变化非字数上以及越来越世俗化两个方面莫属。有学者认为,从字数变化来看,诗歌形式的变迁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密切联系。我们知道,商周时期的文字都是需要刻在龟甲、兽骨,然后是青铜器和陶器,接着是竹木简,再然后便是逐渐完善的纸。从雕刻到印刷,文字的出现方式逐渐越来越轻松,诗歌内容自然越来越不受字数的限制。印刷术和造纸术对诗歌形式变迁的影响自是不言而喻。

诗歌形式的变迁根本上可以看作是文学从庙堂走向市井的过程。《人间词话》中对诗歌变迁的原因有独到见解: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固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引自《人间词话》)唐诗之前的古体诗讲究语句工整瑰丽,用词也是佶屈聱牙,简单来说就是怎么生僻、怎么深奥就怎么来,主要以体现自己的才学为主。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当时士子的晋升主要依赖才学、出身以及自己拥有的名气,诸如汉朝实行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等都是如此。

古体诗之后的近体诗是从初唐开始逐渐兴起的,这时候的诗歌开始逐渐走下“神坛”,由上层专属逐渐扩展到士大夫和普通文人的范围。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普通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文明随之不断发展,城市化也开始不断兴起。物质生活的富足促使精神生活开始不断充盈,普通百姓逐渐成为热爱诗歌创作的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形式进一步世俗化。

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进,宋词自宋朝开始逐渐兴盛起来。陈寅恪教授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时期百姓的精神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再加上自唐朝开始就不断涌入的各类文化元素,使得诗歌正式与音乐融合在一起,一种能够唱出来的文体——宋词出现在历史长河中。当然,宋词兴起的主要场所为瓦栏勾肆,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学展现形式,所以宋词相对更加活泼、自由一些,世俗化程度更甚。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由于统治者奉行民族压迫政策,所以一直以来民族对立情绪非常严重,而且统治阶层腐败情况严重、阶级压迫更严重,所以元代社会一直都是动荡不安,平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宋词便逐渐进入到高雅文体行列。而具有故事性的新诗歌形式——元曲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元曲篇幅可长可短,更加随性自然。加之很多知识分子的地位逐渐下降,百姓可谓怨声载道,对于统治阶级的痛恨憎恶、对贪污腐败的抨击等情愫便都被寄托在文学体裁中加以呈现。营运而生的元曲酣畅明达、直率痛快,同时又能针砭时弊、幽默风趣,所以元曲终得以被广泛传唱。[5]

朝代在更迭,历史在前进,分分合合间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即鸦片战争。随着社会动荡不安现状的发生,文学体裁自然也随之改变。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新阶级、新思想和社会现状出现矛盾,先进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开始以文字为武器,与统治者和外来入侵这进行斗争,同时新思潮的出现促使诗歌形式逐渐突破原有清代诗歌形式的牢笼,以直白、自由的形式出现在世人眼中。

2.诗歌形式变迁的原因

从诗歌形式的变迁过程可以看出,诗歌形式的变迁并不是单一的某一个因素造成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社会背景对人的影响不同,人们用来表现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多有不同。通过前文分析,大致可将诗歌形式的变迁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1)经济的发展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经济实力强劲、人们生活富足,生活稳定后对精神的最求自然就更加积极。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整体布局中,与其它体裁的诗歌进行对比后不难看,出无论是押韵也好,还是韵律平仄也罢,人们的要求极高。从创作内容来看人们的精神世界也非常富足。但隋唐之后,社会动荡较大经济萧条,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果腹尚且不容易,也就谈不上追求精神生活的极致享受了。从后面的词、曲体裁尤其是元曲,形式随意、不拘一格,诗歌变成了艰难生活中的精神寄托,而不再是精神享受。

(2)社会文化的发展

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在影响着诗歌的变迁,比如唐朝的经济稳步发展,国力强盛。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都向往来到中国,多元文化的融入带动文化的繁荣,同时也造就了多元、开放的社会文化。百姓对社会文化的体验最直接,不同的流行文化、不同的社交习惯以及不同的说话习惯等等,都会对诗歌的表现形式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唐朝追求韵律美、元曲追求自由、生活美等。

(3)政治制度的发展

政治制度对诗歌形式的变迁也有重要影响。还是拿唐朝来说,唐朝国力强盛政治思想开放,周边多国都会与唐朝有交往,可以说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朝代,在这种背景下,百姓思想也相对开放、美好,诗歌形式自然也讲求极致。而宋朝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文化管理较为开放。宽松的气氛造就了宋代诗歌大胆开放,积极昂扬的文风,对宋词表现形式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结语

诗歌是传承了千年的中华文化瑰宝,是高度凝练的文学语言,其形式也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而不断变迁,充分展现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色。古体诗、近体诗、词、曲以及现代诗,都是每个朝代的精神凝聚,形式虽然不同但都是精神文化的传承。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广大。

猜你喜欢
古体诗现代诗变迁
天台山观景(古体诗)
仿写有模子,习作有样子——探究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教学
“大美罗平”全国古体诗词大赛获奖作品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清潩河的变迁
古体诗词确实是无用之用有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