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市亭湖小学(224000)
顾 娟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根植于生活的一门课程。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都是在经历、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要让品德与社会课堂真正“活”起来,教师应依据这门课程的特点,把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反复观察、内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那么,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呢?
创设课堂情境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比较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尤其是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更为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课堂上,教师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春节与圣诞》一课,教师这样进行教学:“下半年最大的节日就是春节了,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底蕴。在年三十这一天,无论多远,大家都想回家、吃饺子,等待新年钟声。钟声过后,就表示着新的一年来了,春天也来了。那么,你们知道哪些有关过年的有趣传说,或者哪些过年的习俗吗?”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交流,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祖国各地的春节习俗。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我们国家有春节,世界各地的国家也有很多和我们春节一样盛大的节日,比如圣诞节,在西方也是一个非常隆重的日子。那么,就让我们随着镜头一起感受一下吧。”……这里,教师借助播放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身临其境地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学生通过积极交流探讨,对春节、圣诞的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培养了学生懂得尊重、欣赏的道德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更热爱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多数教师多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教,这样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夸夸其谈的“教导”,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体会品德在生活中的意义,明白品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教学《岗位》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举办采访班级干部活动:“今天老师是一位记者,想采访一下咱们班的班长。班长同学,你在这个岗位上每天都做些什么呢?”接着,教师组织不是班干部的学生表达自己对班干部工作的看法,让学生开诚布公地进行积极的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干部竞选班会,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加,以投票的形式选出大家认可的班干。这个教学环节是在第一个环节采访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且组织学生进行庄严宣誓:牢记职责,为班服务,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建设文明班集体。这样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岗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明白班级干部是大家赋予的荣誉,作为班干就承担这份荣誉和责任,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他们的真实体验慢慢渗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行为。
除了利用现代化设备创设课堂情境、组织学生课堂活动外,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真正引入社会生活之中,这样对学生思想意识、道德品德的形成影响更深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生活就是一个无比真实的大课堂,学生只有走进这个大课堂经历、体验,才能真正认识社会,懂得责任、宽容,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
例如,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一同唱《劳动最光荣》曲导入课堂:“同学们,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征服一切,这些都是我们的先辈们在劳动中总结出来的真理。你们觉得劳动怎么样?”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劳动为主题的讨论活动。然后教师向学生布置作业——设计自己的劳动体验方案,同时提出要求:第一,在家里、学校或社会上参加一项有意义的劳动活动,然后讲一讲自己劳动的感受;第二,采访一下身边的劳动者,如父母、教师或者其他的人,他们都在什么岗位上、工作时有什么感受。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感受、体验和认知,因此脱离生活的道德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是空洞苍白的。上述这节课,教师把学生引入生活的大课堂,引导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劳动,在劳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开始,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良好的素质不能靠空洞的道理和生硬的灌输,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形成长期的、稳定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