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冰,马先辉
(1.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2.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这意味着党对改革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这是将我国发展情况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提出的重要决策。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以解决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指明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要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以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路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是十分有必要的。
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从社会实际出发,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在现阶段,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矛盾错综复杂。所以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这是党的理论方针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重要体现,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必然选择,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源泉,是基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伟大实践,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P106。
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清楚地告诉我们,上层建筑的变革,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的,而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由最活跃的因素即生产力决定和“操纵”的。所以不难得出结论: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引擎”,是社会动力的源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产力是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当前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发展了的生产力要求变革与之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方面都不断地适应先进生产力的要求。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具有无限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保证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共享改革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认识到了将改革共识凝聚在一起的重要作用,与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进行改革的历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改革。四十年的改革带来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当前的形势来看,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还远远没有结束。因此我们必须要继续开拓进取,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积累物质财富。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出现了许多难以处理的情况,面对这样新的革命形势,必须机不可失地进行深化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各项改革政策的开展,我国逐渐形成了适应生产力需要的生产关系,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对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优秀管理经验的吸收,带来了巨大的改革红利,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然而,随着原有的人口红利逐步向人口老龄化转变,政策优势也逐步减少,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结构性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国际范围内,国际市场需求持续减弱,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开始变慢,产能过剩这类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这些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得经济增速逐步减缓。
当前我国正在稳步建立一个高效务实、公开公平的民主法治化政府。但是在个别方面仍旧存在一些权力高度集中的现象,比如某些单位的最高领导,他们集财权、人事权和决策权于一身,不讲民主,个人专断情况严重;在处理权与法的问题上,他们往往将自己的言行当作法律,把自己的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把法律变成维护他们权力的工具;更有甚者私自利用权力,违背法律去处理事情,出现官僚主义以及相对应的腐败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不仅让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也使得各个领域之间的改革协同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若对这些情况不进行处理,那么对改革造成的影响则无法估量,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就无法有效的推进。
习近平强调:“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利益关系的触及也越来越深,对此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2]。这是对改革形势的正确认识,表明了我国当代领导人对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这也充分体现了当前个人利益固化的严重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存在大量既得利益集团,其阻碍改革的推进,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同时,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飞速发展使得改革开放具有一定的“普惠”性质。但现如今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结构不合理、各类资源分配不均,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与日递增,例如社会道德缺失、教育体制不公、就业形势紧张、生态环境破坏、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等,使得当前社会中潜伏着巨大的隐患,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也是政治和社会问题。
在过去的40年间,改革促使中国各方面突飞猛进,对中国未来发展来说,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完善政治体制、打破利益固化,更加迫切地需要实施更全面和更深层次的改革。环顾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与国密切联系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中国在各个方面要取得重大突破,从本质上还要依靠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改革。因此,将改革向全面深化阶段推进、将改革开放推动到更高层次是历史的必然,是逻辑的必然,更是实践的必然[3]P40-42。
全面深化改革与以往改革不同,它是一次真枪实弹、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次改革不是针对某一领域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全面性改革,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以及党建等各个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指示和规划。改革事业涉及的广度、深度、难度在国内外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改革的全面性体现在这是一次全领域变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最全面的一次部署。从横向来看,此次改革是没有盲区的改革,它不仅仅强调“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在党的建设、军队建设和人口政策等方面也都制定了相关的改革举措。从纵向来看,这次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从党到人民、从政府到企业、从城市到乡村,都参与到了改革洪流中。从这些改革举措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性改革,这次改革的领域和范围是前所未有的广。
第二,改革的全面性体现在这是一次系统性变革。“全面”,不仅仅是指改革范围之广,更是指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又巨大的工程,需要整体部署和有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虽涉及不同领域,有各自特殊的内容和规律,但它们之间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经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生活基础;政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文化建设是用先进的价值观武装国民,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是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生态建设是提供幸福、健康、宜人的生活环境;军队建设则是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等等。它们虽属于不同领域,但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若是各方面改革不相互协同配合,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再继续进行下去,即便勉强推行,改革成效也会大打折扣[4]P73-78。
第三,改革的全面性体现在这是一次有重点性变革。有重点意味着改革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有所侧重,循序渐进。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是经济体制内的改革,这是党中央根据现实情况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个科学判断是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经验、准确把握当前国际上的形势、统筹考虑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作出的。尽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了全面深化改革方方面面的问题,但经济体制改革是会上所提到问题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分论共提出十四条内容,经济改革就占到了其中的六条,这充分反映了党的思维方式,即坚持发展经济是基础,在所有的改革中,经济改革要先行。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这充分表明只有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才能更好地促进上层建筑的完善,才能保证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社会和谐。改革必须将发展之路贯彻到底,从这一点来看,全面深化改革是以发展生产力为重点的全面性变革。
综上所述,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性就在于它从宏观上到微观上,都要进行“推土机”式的改革,而不再是单兵独斗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全面深化改革,强调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外交和军事等领域的协调统一,协同共进[6]P24-26。
第一,改革的深化性体现在这是一次革新观念,向纵深推进的改革。改革肯定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改变,肯定要对旧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和冲击,改革,最怕的就是思想保守,故步自封。所以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观念的转变也是最困难的转变,但观念的转变又是最迫切的转变,深化改革的前提就是革新思想。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远的思想上的革命。同时,深化改革不是表面上的浮动,也不是要改到什么水平为止,而是要不断的向纵深推进。它不是对过去体制机制的修修补补,而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设重构。所以全面深化改革是更进一步深层次的思想革新,通过解放思想,革新观念,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和提高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第二,改革的深化性体现在这是一次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改革。从改革的深度看,历经四十年改革,许多简单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遗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更深层次的体制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是比较敏感的问题。而“深化”就是针对改革遇到的“硬骨头”和“险滩”来讲的,推进改革就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过去的改革,面对的是“好吃的肉”和“难啃的硬骨头”并存的局面,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当前我们面临的改革任务基本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下大力气把它“啃”下来[7]。当前改革所涉及的都是比较困难的问题,所调整的都是极为复杂的利益关系,需要涉险滩、破瓶颈,矛盾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与艰巨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深化改革绝不是轻描淡写,而是一场彻彻底底的革命,这凸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性。
第三,改革的深化性体现在这是一次强调依靠人民的改革。注重上下结合和相互配合的改革形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着重点。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但我们更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体,群众路线才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过去四十年的改革进程中,党领导人民克服了重重障碍和困难,循序渐近,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广大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当前深化改革更是坚持着这一重要法宝,更加注重上下相互之间的配合,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探索,不断深化改革,使改革真正做到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8]P46-48。
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丰厚的土壤,理论为实践发展提供坚实的指导。全面深化改革,既是理论创新又是实践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就是在唯物史观这块理论基石上蓬勃展开的,尽管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从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但在根本上也必然受到它的审视和检验。所以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理清深化改革中的各种复杂逻辑关系,把握好当前改革的全面性与深化性特征,重视改革、落实改革、慎重改革,继续运用正确的改革经验,充分集中各方面智慧去解决矛盾,继续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