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知加
(玛多县民族寄宿制中学 青海 果洛 813500)
素质教育改革倡导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学生的情操。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教学中往往过多地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之,一些教师教学方式不当,语文课堂多是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此,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全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以促进学生个体积极、健康发展。那么,应该采取怎样的培养策略呢?下文进行了简要探讨。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指导下,改编后的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隐藏在鲜明的艺术形象或作者表达意图中。比如,《史记》中体现出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文天祥》中强烈的爱国情节;《变色龙》中表现出的尚美崇善、鄙丑嫉恶的态度,等等。这些无不对学生产生的强烈的情感震撼,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因此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深入分析初中语文教材,挖掘那些能够启发学生对生活、人生、社会进行深刻思考的人文素质因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让学生通过积极、健康的情感思索去促进自我精神世界的提升,塑造优良的人性。
第一,认真品读,让学生深刻体验书本中的人文内涵。
为了很好地体味书本中的人文文化和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尤其是文章中的精彩段落。精彩的段落中往往隐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表述,需要学生细细体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比如《背影》中为了体现父爱及其伟大,通过对父亲的外貌、动作、神情、语言等方面的着重描写,以及“我”的心理解刨,让读者体会到了浓浓的父爱,并延伸到自己身上,看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辛劳,对其怀有感激之情。
第二,大声朗读,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我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等。无论哪一种感情都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为了让学生对此有深刻的体会,语文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进行诞生朗读。如《乡愁》一文,如果学生能够生情并茂、抑扬顿挫地将其朗读出来,也许更利于传达作者对故乡、祖国的思念和热爱。
教师要想在语文中培养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丰收,就需要带学生走进作品的世界,去感知、去发现,令学生陶醉其中。首先,合理的导入激发学生阅读乐趣。比如,讲解《智取生辰纲》一文时,用一段影像材料作为切入点引入本节课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颖独特的。其次,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课前预习,通过学生收集到的写作背景、作家生平等材料来细致的分析作者创作时所包含的情感,让学生体味文章中的人文情感。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生活经验不多、知识掌握量不够,单单依靠自己的理解力和分析力是不能体会出课文中深层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帮助。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学习自我提升,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不断地、潜移默化地感染他们。在掌握大量的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扩充自身知识容量,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还要及时抓住课堂的高潮点,在情感达到顶峰时联系实际,让学生结合生活谈体会,做到真正的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特别是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学生的课外阅读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焦点。为学生创造语文的学习海洋,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意义远大而深重。
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外阅读的前期,首先要加强班级的文化建设,创造出优越的读书空间,打造出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其次,教师可以定期推荐给学生一些好的课外阅读文章,初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积极上进的长篇小说,这类书不但有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有着可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它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从中学到对人的洞察力,还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人生的重要意义。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后期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综合性的书籍。例如,《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就是非常适合初中生的历史读物,这本书不但可以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人们的智慧与勤劳,更多的是学生可以在他们的身上学习到很多的优良传统美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人文教育的重大意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育是将其传达给学生、传递下去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素质教育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和善美情趣的人,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正是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因此,初中语言教师应在学生最为重要的成长阶段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情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