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佑华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磨课”是指教师围绕具体的某一堂课反复进行备课、模拟上课、反思、再备课、再模拟上课、再反思,最终完成该堂课的教学。“磨课”是教师课程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实践与探索,有利于教师课程能力尤其是课程实施能力的养成。在反复的打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育教学能力迅速提升。
“磨课”关键在“磨”,“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所学的教学理论内化为教师自我的教学能力与素养,既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过程,也是不断反思、改进与提升的过程
“磨课”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养成大有裨益,是师范生课堂教学实际经验获得的最佳路径。对高师语文教育专业学生来说,磨好每堂语文课是其语文学科能力,尤其是特殊能力“教”迅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具体而言,“磨课”就是要琢“磨”学习主体、深“磨”课标与课本、精“磨”教法与学情、细“磨”教学设计、研“磨”教学得失,五个方面共同发力,最终促进课堂教学的成功实施。本文就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语文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展开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就是要把学生琢磨透,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孩子阶段性特点,也要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才”施教。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区间一般为6-12岁,其生理发展处在两个高峰之间,是一个相对的平稳、均衡时期;在心理发展上则正处于由不随意性向随意性过渡的时期,如:常常把相似的事物互相混淆,知识的掌握往往不求甚解,多表现为机械识记;情感活动丰富,但缺乏持续性、稳定性等等。
对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入学学习是其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幼儿园阶段,又被称为学龄前阶段,游戏是学龄前儿童最主要的活动,进入小学后,孩子的身份由“小朋友”变成了学生,学习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主要活动。6-12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还不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理解力,因而对小学生的教育重心不在于知识的获取,而在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
在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实习之前,笔者便要求准教师们做的一项功课就是深入研读有关6-12岁儿童身心特点的文献,并结合自身在小学见习、实践的观察进行思考,找出小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尝试着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探讨,反复加深,最终达到对小学生有清晰而正确的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教学旨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的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还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增强的使命。语文课程标准为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课程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对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做了清晰的提示,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思想指导和行动纲领。只有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深“磨”,才能让语文课程教学始终走在正轨上。
课本即课程的教科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狭义的教材。广义上的小学语文教材泛指一切可以用于教和学的语文材料。狭义的小学语文教材专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科书,即小学语文课本。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是语文课程课堂教学主要完成的内容,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介。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涉及到教学流程的诸多方面,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掌握对教材分析和处理技能,是一项富有研究性的行为。
在准教师们开展教育实习之间,笔者要求他们做的另一项功课便是钻研《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课本及相关教参资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中,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重点明确阶段目标,对小学各个学段的目标要求进行深入解读,采取专家指导、小组交流等方式路径让实习生对语文课程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小学语文课本的研读不要求实习生面面俱到,按照实习小学给出的分组方案,让实习生提前找到相关年级的语文课本,结合具体内容搜集相关教参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在对课本内容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思考、反复体会之后,选取某一篇课文进行试教,通过模拟的教学活动情境,考察实习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和处理能力。在此基础上,担任不同学段语文课程教学的小组间进行交换,上对方的课,让对方评,进一步拓展实习生的思路,最后达到实习生对小学各学段语文课程教学都能胜任的效果。
在充分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同时,教学方法的琢磨也十分关键和重要。教法的选取首先要充分考虑学情,教师要对所交具体班级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和学段的特点进行摸底,选择适合具体班级小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法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充分学情,还应考虑到具体的课文内容的需要。
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活泼好动,好奇心重,教法选取上可以充分考虑视觉、听觉和动觉三种感知来开展教学。
(一)视觉教学法:教师通过教具的准备,如适合小学生欣赏、与教学内容契合的画片、图表、挂图等视觉图像加深小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用数字光盘、广告张贴画、视频资料、演示图、流程图、故事概要提示图等方式提高小学生记忆力。
(二)听觉教学法:教师创造机会,通过倾听、聆听的方式,氛围的营造等,实现与小学生有关学习任务和内容的交流,借用音频媒介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知识框架,用声音巩固知识。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播放范读录音,通过录音笔等录音设备将小学生的阅读录制播放,让学生找出每则录音的优点和长处在哪,适当再训练巩固。选择合适的乐曲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音乐,让小学生顺利进入到课本内容的情境中,潜移默化中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初步形成。
(三)动觉教学法:在讲解、示范环节,教师可以用角色扮演、室外游戏,肢体语言等吸引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打破之前小学生规矩坐在规定位置上听老师讲的情形,通过活动开展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翁。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理想课堂的一种设想。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按照课程标准,针对教学对象特点,将教学各个要素进行有序安排,遴选最佳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主要由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时间分配等环节构成。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要上好一堂课,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在教学设计上应把握以下五个要点。
(一)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既能从总体上把握一堂课的教学,又为课堂上每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课堂教学评价明确了标准。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确定教学目标。
(二)导入课题:课题导入旨在让学生明确学习课题和目标,交代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导入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开门见山的方法,也可以是各种间接的方法。这一步的目的主要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或为整个内容建立一个参考的基点或框架。同时,也有承上启下和指引学生注意并引导到待定的学习任务上来的作用。
(三)提供材料:无论让学生学习哪种课题内容,兴趣的激发是首要的。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具体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形成生动充实的表象。例如由教师讲述或让学生回忆有关事物、现象、外部特征或发展过程等。或者运用各种直观材料,让学生进行观察,让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感知,为概念的形成或结论的得出打下基础。
(四)分析综合:在学生掌握大量资料基础上,通过问题分解,引导学生理解事物,找到现象的本质及内在联系,以便得出新的结论或形成概念。具体可通过类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厘清主次,找出因果关联,区分现象和本质,从而掌握科学概念和事实。
(五)巩固拓展:课堂单元教学完成后,并不表明课堂的结束,对学生知识、能力巩固与拓展十分重要。具体可以通过口头作业抑或书面作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这既是对学生掌握程度的检查,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
教学设计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处理,依据已有经验和智慧,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心智发展。
研“磨”教学得失实质上就是进行教学反思与教学评价。研“磨”教学得失有助于师范生迅速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继而推进教学更加顺利进行,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里的教学得失是指实习生反复试教中的经验积累与容易出现的漏失与问题。笔者在指导实习生试教、实习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其他实习生听评课,有意引导师范生对自身和其他实习生在模拟课堂教学和实习学校课堂教学实操过程中表现出的状态进行研究、探讨,对比课堂教学实验和课堂教学实操的正变、因创,强调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培养实习生的教师职业素养,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通过研讨发现,实习生主要存在教师的亲和力不够、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偏弱、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够突出等问题。通过“磨课”,实习生逐步成长成熟起来,课堂组织能力得到体现,课堂气氛好,整个教学流程清晰,过渡流畅,教学效果好。
“磨课”是教师成长的秘诀与法宝。更是师范生迅速形成和提升学科特殊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最佳路径。通过“磨课”,师范生的教学理论得以进一步内化,转化成教师课程能力,教学理念得到持续更新,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持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得到持续增强,教师职业素养得到持续提升。实习生的收获远不止于此,还有高尚师德的养成,协同合作意识的强化,创新进取精神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