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城关第二小学( 753400)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城关第五小学 毛学红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在学习上承前启后、掌握技能、训练思维、开发心智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在关键处着眼,以促使教学朝着预期的目标靠近。这里所说的“关键处着眼”,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各个环节中的重点细节,细致耐心地落实,以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教学实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每节课的课前复习导入,都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环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重点关注学生已学知识和将要学习知识的衔接,即知识的前后联系性和延续性,在这个基础上设计练习题,通过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架桥铺路,唤醒其思维,打开其思路,助其做好学习新知的准备。同时也是通过复习,关注学生已有学情,其中包括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预习情况,为教学新内容找准突破口。
例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复习导入题:
1.复习回顾:35是( )数,它表示(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观察思考:
(1)10÷2= 15÷3= (2)5÷8= 4÷9=
师:以上第2题的算式都能得到整数商吗?
生:不能。
师:之前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会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所以商会采用小数,这样比较烦琐,但是有了分数,这个问题就简单多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这些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稍加思考就可以完成。虽说是以前学过的,但是涉及的内容却与本节课即将学习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回顾,观察思考,很容易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然后再通过谈话引入,逐步展开,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学习效果就会很好。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理解并掌握,关键要看教师对这节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处理情况,如果处理的方法恰当、梯度合适,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训练学生思维,那是再好不过了。当然,在这里重点要关注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是否吃透,只有吃透重点才会有利于掌握难点,才会有利于新知识的建构。这就需要教师关注现实学情(也叫即时学情),及时了解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状况,迅速发现存在问题的症结,并适时展开探讨、纠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出差错。
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首先我们来探究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手中的牙膏盒,摸一摸它的每个面,再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请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原来的牙膏盒是长方体,是立体图形,但是剪开后牙膏盒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长方体牙膏盒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2.初步认识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请同学们按同样的方法把你手中的正方体药盒剪开,再展开,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3:我发现正方体的药盒展开后也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4:我发现正方体药盒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正方形组成的。
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师:说得对!请你仔细观察展开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根据展开前的位置,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 6 个面。
(教师从学生手中任选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师:通过观察和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展开图,谁知道什么叫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生5: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把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加起来,也就是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生6:简单地说,就是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
师:我们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构成,那么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呢?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拆分、观察、对比,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归纳,进一步认识长方体表面积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上下面的面积+前后面的面积+左右面的面积。又因为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们的面积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相乘得来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们的面积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相乘得来的;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们的面积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相乘得来的。由此归纳得出长方体表面积公式:长×宽×2+长×高×2+高×宽×2,或(长×宽+长×高+高×宽)×2,进而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公式:棱长×棱长×6。
这样,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对个别理解不到位、掌握不好的学生,可以让其再次通过操作彻底弄明白,这样就不会出现回生、遗忘等现象,教学效果非常好。
数学课堂上的拓展应用,能够反映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是否真正理解,能否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否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要注意从纯数学向生活数学过渡,适当拓展延伸,体现学用结合,由此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和灵活应用情况。期间要重点关注学生个体在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教师应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巡查,个别指导,重点关注学困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反映的恰恰是学生这节课的学习现状,即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教师需要及时反思存在的原因,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力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应用练习:
1.说一说:8.59×101;2.5×(5.8×0.04);0.125×72。
师:观察这三道算式,哪个数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你马上想到了几?它的好朋友8在哪里?你能找到吗?
2.试一试:(1)1.5×0.8+1.5×0.2;(2)1.5×0.8+15×0.02。
师:第1题,能直接说出得数吗?运用了什么定律。第2题,能直接说出得数吗?还能直接用运算定律吗?为什么?
3.算一算:(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每千克萝卜0.65元,妈妈买了4.9kg,一共要付多少钱?
这三道题将本节课所学内容全部融合进来,学生在完成时不仅需要根据所学内容,采用不同方法把能凑整的数“找”出来(如题1),还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技巧对数进行凑整,使计算简便(如题2),更要在生活中会应用(如题3)。有些问题需要引导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如因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最小面值是“1”,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中,“分”所对应的是百分数。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在计算有关钱的问题时,即使没有要求取近似数,如果最后结果的小数位数多于两位,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
数学课堂上的归纳总结,既是对这节课所学内容的梳理,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要点,归纳计算法则定律,提升运用技能,又是帮助学生建构相关内容知识体系,训练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的过程。所以这里重点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和数学语言表达,因为数学语言表达的是数学思维的过程,反映的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对知识体系的建构状况的再现。因此,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掌握,不仅要看能否用简练而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关键还要看练习中的反映,只有听懂吃透,再次呈现,并能熟练运用,才是真正的掌握,否则数学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在归纳总结时,需要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一名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由其他学生来补充,直到表达完整为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列举的形式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展现,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建构相关内容知识体系。期间,教师要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加以规范,如恰当使用关联词,让呈现出来的内容更严谨,体现自然科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这样更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有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只有脚踏实地抓好关键细节的落实,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1]赵红婷.有效数学课必须关注的十大要素[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赵希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