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姑苏区留园幼儿园 曹 菁
通过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研究,更好地探究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规律,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服务,进一步促进幼儿同伴交往、幼儿社会化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幼儿借助语言或行为,发起有效的交往行为,达到目的,这里侧重点在邀请同伴参加游戏上。提出疑问:如“为什么那么做”。声明:如“我知道不是你的”。判断:如,跑回座位时对同伴说:“你是第二,我是第一”。请求:如“我求求你,借给我吧”。发出噪音:如朝同伴大声尖叫、向同伴猛敲鼓。物品攻击:如向同伴扔积木表示抗议。个人攻击:如使劲推开同伴。强制动作:如当“小老师”的幼儿使劲拉扯坐在位子上很打闹的男生,让其站起来。指令:如“你给我起来”。描述:如“那是朵红色的小花”。协调:如“不要吵了,我们一起玩”。接纳:如拥抱。指责:如“你那样做,不是好孩子”。辩驳:如“那你怎么可以那么做”。妥协:如“那好吧,先玩这个”。条件性说明:如“如果你给我那块积木,我就是你最好的朋友”。逃避:如“我害怕跟他说话,我不过去”。拒绝:如“我才不听呢”。敷衍:如同伴问他怎么走书上的迷宫,他看都没看,就说他不会,继续看自己的书。嬉戏搭讪:如“你看我,奥特曼”。示范指导:如“来,我教你”。
综上可知,在不控制情境的前提下,大班幼儿有很多种同伴交往策略。并且不难看出,以上归类的策略是很多具体交往策略的概括。大班幼儿在进入人际互动时,交往技能还不是很成熟,一些生硬、直接的同伴交往策略的种类还是比较多的,大班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同时使用几种策略对同一事件做出反应。如:面对同伴的拉扯,他边使劲推开同伴,边大声指责:“你干嘛,走开”。很明显,他在面对同伴的拉扯时,采用了个人攻击、指责和指令策略。
与小班、中班相比,大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范围更广泛,交往次数更频繁,交往策略也更为多样。培养大班幼儿正确使用同伴交往策略,使其掌握有效的交往策略,促进幼儿自身发展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者根据本次在幼儿园的观察和研究结果,对如何正确对待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要充分体会、明确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重要性,并正确对待、处理,不去忽视也不去刻意打断、压制一些同伴交往策略的运行,让幼儿充分理解好的交往策略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观察这些不同的同伴交往策略,感知、捕捉典型的交往策略,并生成教育课程,提高幼儿的交往策略的水平。同时,也可把同伴交往策略的培养贯穿到幼儿生活、游戏活动等各个方面,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2.教师在处理同伴交往策略的过程中,应注意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幼儿的各自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培养,使他们在模仿能力极强的时期,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
3.在幼儿园有限的空间内,扩大幼儿同伴交往的范围。在幼儿园,相同年龄段的幼儿生活在各自固定的班集体,很少打破各班级的界限,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可以打破班级界限,为幼儿创造各种的同伴交往机会,使他们能在与陌生的同伴交往时,运用正确的交往策略,提升自信,并为大班幼儿今后面临更复杂的交往人群时能灵活运用策略打下基础。
同年龄段幼儿之间的交往,是一种横向的平等关系,具有地位平等、交往方式自由等特点。在与同伴的互动交往中,不仅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而且能学会如何正确地待人接物、如何关心同伴、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在与同伴的争执与矛盾中,协调关系,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使之关注同伴的反应、了解他人的感受,进而使幼儿主动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交往策略,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
桌面游戏的组织和开展,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幼儿存在的专横,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一系列的个人主义思想,让他们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
在教育工作中,幼儿的行为模式是幼儿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括内隐的意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晚期的思维开始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成分,他们已经能掌握一些初步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通过观察和分析幼儿同伴间的互动,不断地增进幼儿同伴间的交流,鼓励和扩大幼儿间的合作、交往,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已得到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