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勇明 孙 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多校区办学模式在我国很多高校存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一般是指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在地理位置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校区存在且同时办学。其大致分为三类:一按学科(系部)来划分,如某一些学科(系部)在一个校区,其他学科(系部)在另一个校区;二按教育层次来划分,如专科在一个校区,本科、研究生在另一个校区;三按年级来划分,如一年级在一个校区,二年级及以后就在另一个校区。多校区办学模式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同时,教育资源整合不力、校园文化建设难度大、新生适应性教育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也凸显出来。文章就新生在一个校区,其他年级学生在另外一个校区的情况下,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工作进行探讨。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指的是对大学新生进行适应大学环境的系列教育活动,这些大学新生的适应教育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第一年是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掌握学习方法、树立发展目标、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而将一年级新生统一在某一个校区,高年级在另外一个校区的办学模式下,学校可以对新生制定统一的教育和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快速度过新生适应阶段。高校学生在一年级是打基础、适应高等教育的关键阶段,其适应性状况直接影响其大学四年的成长。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实施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实践价值体现为:
校区从党委、党总支、学生工作办公室(团总支)、辅导员整条学生工作战线,应该统一思想、统筹规划,做好“纵向落实” 。统筹制定新生适应性教育方案,实施新生“养成教育” 。校区学生都是一年级,学生共性较多,各专业涉及学科专业方面的课程少,便于统一管理和开展课外活动,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精神的培养,便于规范学生行为,促成“养成教育”落实。
新生分布在一个校区,有利于学生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学校各职能部门都应该服从学校“统一指挥”,积极协调配合,做好“横向联动” 。统一实施新生适应性教育方案,落实“全员培养” 。一般情况下,该校区都是新生,他们远离了高年级学生的一些不良因素干扰,学生能够在刚进入高校的阶段快速适应学习和生活。很多同学形成同宿舍、同班级的圈子,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
学校各部门人员在落实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积极协调沟通。新时期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生活与活动等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也应随之改变。分级管理,重心下移。学生管理工作纷繁复杂,必须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责任到位,做到有机统一,在面对困难时,应该积极沟通,着力形成导师与辅导员、任课教师“互通有无”的良好局面。
新生入校以后,由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在思想上、学习上、心理上产生了很多的困惑和矛盾,导致对大学的各种不适应。往往会有自主意识淡薄、学习目标不明确、心理调节能力较弱、独立自主能力较差等多方面问题的存在。
刚刚进入高校的很多学生对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分校区办学条件下,对校史校情、优良传统、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了解不充分,不能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主人翁意识较差,缺乏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由于该校区只有一年级学生,高年级在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的另一个校区,学生无法从高年级学生那里较快地了解到在大学里面究竟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很难确立学习目标等,难以建立起“传帮带”的榜样学习培养模式。
该校区只有一年级新生,很多任课教师是从其他校区赶着到该校区上课,上完课就离开校区,造成“上课来,下课走”的情况,学生很难和老师有单独的交流机会,阻碍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的完成。
一年级在一个校区,二年级以后在另一个校区的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在新生进校面临适应问题,二年级搬入另一个校区又要面临再次适应,增加学生负担,延长适应期,对学生发展不力。
学生到分校区之后,对学校了解较少,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不强。一年级单独在一个校区,缺乏主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新生从情感角度认为自己被“抛弃”,对学校情感淡薄,归属感不强。
学生进校就面临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学校应该积极传授帮助学生提高适应能力的课程知识。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入学教育与安全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等课程,组织集体学习《大学生手册》 ,帮助新生了解学校,迅速适应新环境。一是,转变思想和意识。学生应该从初高中灌输式的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的习惯。二是,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大学要求学生住集体宿舍就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应该学会与人沟通,主动表达、交际,正确认识自我能力。三是,学会了解社会,准确定位。大学是社会性的,更是开放式的,学生应该积极认识自我,正确定位自己在学校、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逐渐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建立“导航学长制度” 。选拔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干部,一个班或者一个专业配置一位“导航学长” 。他们结合自身求学经历,讲述在校期间的方方面面情况,解决新生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琐碎疑问。如组织高低年级或班级“结对子”,开展交流与问题联谊活动,将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规范为常态制度。二级学院挑选高年级各专业品学兼优的学生,定期给一年级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帮助新生适应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协会等组织的作用。鼓励新生积极参加各类积极健康的社团活动,在团结协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对新生适应性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学高为师,行为示范”。作为高等教育的工作者,不管是辅导员、任课教师,还是教管人员,都应该积极主动作为,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尽责,将榜样育人、全方位育人发挥到极致,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其一,辅导员是大学生进校认识的“第一人”,是获取学校消息的第一渠道,是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做好适应性教育的相关工作。结合学校发展历史、校史馆档案开展主题班会和课余活动,让学生了解学校历史、教学管理及日常行为制度。另外,辅导员还应该经常到学生宿舍走访,找个别学生聊天谈心、拉家常,使学生尽快融合成一个集体,取长补短,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生活是否有困难和疑问。其二,任课教师应该主动承担一些新生适应性教育的角色,发挥教育育人的作用。高校任课教师,特别是担任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教师,在尽好“上课”职责的同时,还应该为学生讲解大学期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教育学生积极主动挖掘自己潜能。指导学生正确面对大学与高中期间的不同,做好平稳转化和衔接过渡。改善学生不良习惯,杜绝懒散拖延依赖心理。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实验设施,逐步培养做科学研究和独立自主的能力。其三,学校教务处等教管部门,应安排专业教师“坐班”,帮助新生答疑。其四,学校其他管理人员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帮助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公寓管理人员、保卫工作人员、行政工作人员等高校管理人员,乃至后勤工作人员,都应该率先垂范,发挥好育人成才的“人梯”作用,在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等方面主动约束自身言行,做好表率,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人文环境的支撑。
新时期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学会使用新媒体,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搭建校区间交流互动平台,消除校区间交流“隔阂” 。具体可以从搭建好交流互信“平台”着手。
一是教职员工间的交流平台。学校应根据实际,在微信、微博等工具的支持下,为教职员工开辟专门的“社区”,为教职员工搭建网上交流的平台。高校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工作情况,为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做工作。学校为教师开办网上交流平台,要通过多种措施扩大“平台”吸引力,让更多教职员工愿意到平台上交流,让其感受到“平台”是进行交往的有效载体,并且能在交流平台上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相长,“取长补短”,更好为学生服务。
二是学生间的交流平台。新时期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进校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对学校有怨言和不满。高校应该利用校园网为学生搭建了交流平台,合理合法合情地解决好问题。其一,学生在网上交流平台发言,不可避免地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指指点点” 。学校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其二,对学生正确引导,合理疏导,助其成才。对学生进行互联网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让学生自觉遵守有关规章制度;要对学生在网上交流平台的“言论”进行引导,逐渐改变平台成了学生“牢骚场所”的尴尬局面,想方设法使网上交流平台成为学生交流学习经验、畅谈生活与感想、探讨学术与科研、诉说人情与事故、疏缓心理困惑、排解不良情绪、结交新朋友等的重要“阵地”,实现网上交流平台的多功能化。其三,以“爱”感人,协同育人。学校各部门和教师要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一定要“好事办好”,让学生体会到爱和关怀。
三是师生间的交流平台。新时期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直接见面的时间与机会大大减少,新媒体成为师生交流的重要媒介。师生网上交流平台应该满足简便实用、安全有效、自由通畅的要求。辅导员、教师、科研专家可以将工作体会、科研文章、课件等育人资料分享在媒体网站、班级网站等平台,方便学生下载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和锻炼自己的主动性。高校应该鼓励学校教师和学生主动到“交流平台”畅谈,让平台变成教师与学生实现“传道受业解惑”等职能的有效渠道和重要载体。
四是“专门化”咨询平台。新时期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新生适应性教育面临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疑问。及时、快速、高效问答与解决师生员工的各种困惑成了地方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搭建专门的网上咨询平台,不仅有利于及时、迅速问答广大教师和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有利于拉近各类职能部门干部与广大师生的距离,促进干群关系的融洽与和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辅导员通过建立家长微信群、QQ群等,建立家长与学校互动联系机制。实践证明,家长的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心理健康素质,为学校尽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良好作用。其一,更新家校互动的方式。传统的家校互动主要是电话访谈、家长会、集体或个体座谈等方式。随着技术发展,现代的家校互动方式有短信、微信、网站、论坛、微信、微博、社区互动等,逐渐解决了传统方式时空交流受限等问题。其二,新媒体更新准确,反馈及时。现在,很多家校互动平台交际快速,特别是微信、微信群的使用,加速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家长更及时地了解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学习状况、生活点滴等等,并及时沟通交流,真正实现“让家长放心” 。实践证明,家长有效参与学生的在校培养和教育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学校尽早发现“特殊学生”和优秀学生,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新时期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问题,学校应该动员全方位的力量、主动作为、率先垂范,形成互动合力、做好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工作。积极探索多校区办学模式的实践价值,完善机制、搭建平台、扬长避短、整体联动,凝聚辅导员、任课教师及其他教学、管理和服务人员力量,形成培养人才的合力,让新生尽快度过大学适应阶段,早日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