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敏
(广东省四会市东城中心小学 广东四会 52620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诚然,作为语文教师,则应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在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诗文,如果让学生死读硬背,那么只会适得其反,不仅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我利用早读、活动等时间,放一些把古诗文改编而成的故事、歌谣播放给孩子们听。随着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故事,孩子们渐渐对这些古诗文产生了兴趣。如三字经,三字为一句,虽然读起来比较顺口,且有节奏感,也易于朗诵。但如果让孩子们用一成不变的节奏去诵读,不下几句就会让他们有厌烦的感觉。所以,在教孩子们诵读三字经时,我先给他们播放《三字经》歌谣,让他们跟着音乐轻声和唱。孩子们跟随着音乐,伴着节奏,不知不觉对《三字经》有了整体的感知了。接着,我让孩子们举行“讲故事比赛”,请一些在家里通过看书、上网等查阅资料的方法搜集到的关于《三字经》里的故事的孩子上台比拼讲故事,其它的孩子做评委,评出优胜者。在听完故事后还让孩子们诵读与该故事有关的三字经,这样,不仅让孩子们对《三字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在学习中轻轻松松地记住了三字经的内容,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听、说、读、想、评等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和途径。所以,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习得”传统文化。为此,我会利用各种节日,让孩子们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慢慢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如在学《弟子规》之后,我让孩子们回家后,学着里面的要求和方法对待父母。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家长打来电话说:“我的儿子不知为啥突然变了个人似的,以前回家总是不吭不响,现在一回家就向我们问好,可有礼貌了。”有的家长发来短讯:“这几天,女儿对我的态度完成变了,她不再吵着买这买那,还主动申请做家务呢!”看,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孩子们边学边实践,比起我们平时的唠叨可谓轻松多了。
又如在春节,我让孩子们查询我们中国过春节时各地的习俗,并作好记录。孩子们怀着好奇心,不停地搜逻着。在“我们一起过春节”综合活动中,我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孩子们一个个兴致盎然地介绍着。有的说:“我知道为什么过春节,以叫过年,因为……”听着听着,大家都知道了“年”的来历,也知道了放鞭炮的意义。有的说:“我知道为什么除夕那天,大人们会给我们压岁钱……”“我知道春联有哪些……”“我给大家说说为什么年夜饭桌一定要有鱼吧……”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过春节”的习俗都有了深刻的了解。接着,我请孩子们要在这个春节里真真正正地当一回“中国人”,过一回“中国年”,要帮家人张罗“过春节”东西,最好是亲手做一做才够意思。于是,孩子们便开始讨论“春节大计”了……孩子从小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也能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渐渐养成良好的品行修养。
纵观中国的历史长河,多少的伟人,都是捧着孔孟之书,从中获得启迪而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多少的战役,也是从《孙子兵法》中推敲策略,继而取得胜利。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孩子能读通、读懂只是基础,最重要是要在不断更新的时代中,在不停变更的历史里,他们能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学会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所学的诗词,让学生在读通诗句、读懂诗意、读出诗情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把诗词写成一篇现代文,可以是散文,记叙文,也可以是抒情的散文诗,这是其中一种拓展创新的方式。另外,也可让孩子在写作时,适当地引用古诗词或名言警句,使文章更有诗意和内涵,更具可观性和欣赏价值。甚至,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们把诗词创作成歌谣,或根据诗词内容绘画题词等,使他们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培养创新的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就是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