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华 娄乔芳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礼义镇初级中学校 山西晋城 048300)
初中历史的涉及面广泛,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由于中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无论是教师的课堂授课还是学生的课后学习,目标都是以完成学业和取得高分去的。这就导致素质教育一直不能顺利展开,高分低能的现象也时常发生。但是,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成长,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结果就是“育人”。
教师应当树立“核心素养是未来教育的精髓”的观念[1]。在进行教育目标设置时,一定要注意将核心素养教育充分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就历史学科本身而言,为了更好地进行核心素质教育,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找准历史教学在核心素养方面的需求。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从古至今变化的过程,每一个时间点上的不同的历史事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者联系[2]。也就是说核心素养的培养其实是渗透到历史学习的内容中去的,教师需要在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把握好课堂教学和核心素养渗透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我们在学习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如果只是靠单纯的口头授课,可能会造成学生们只是就历史事件了解历史而已。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新媒体教具,通过视频和图片的方式来加深学生们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同时教师也不能简单的就将学生的教学目标定位“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屈辱史,来提升爱国情感”这样的设定未免过于笼统。教师应当更加注重讲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了解到南京大屠杀发生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什么会有南京大屠杀这样骇人听闻的事件发生?或者甚至可以联系到之后的中日建交,来分析历史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观念和革命精神。而不只是让学生对于“爱国”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之上,而显得片面而不准确。
所谓的创设教学情境,其实就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学生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3]。比如说,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时,可以做出以下提问,“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一经兴起就能取得初步的胜利?”、“《天朝田亩制度》中平均地权的思想没有办法彻底落实的原因到底什么?”、“太平天国的内讧是历史背景下造成的必然结果吗?”、“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有没有相似之处?”,很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热情,学生忍不住会去查找相关资料或者同学之间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不懂的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解决,反而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复习和练习。而练习作为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查漏补缺的关键。历史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情感建立的过程,学生们在学习历史事件时不仅能从历史人物身上学到许多优良的品质,以此来深化自己的品格,而对于教师而言,他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比如说教师可以模仿相关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人物的语气来为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解相关历史史实[4]。教学评价也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教学评价的模式是多元化的,但是都是以核心素养的培养做为支撑点,这种评价归根到底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品德提升。这种评价不仅表现为老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同时也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当然还包括了学生之间的互评,为的就是检验学生是否从历史学习中获得应有的感悟,强化了自己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时一蹴而就的,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的核心素养,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绘声绘色的讲解,还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努力用自己的品质感染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能力,扩宽学生的视野,然他们可以在未来即使面对新的挑战时,也能从容面对,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