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让历史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的途径

2018-02-25 00:11黄渊良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41期
关键词:商鞅生动乡土

黄渊良

(福建省南安市成功中学 福建南安 362312)

据调查,现在的中学生80%以上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课感兴趣的只有20%左右。显而易见,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历史课出现了危机!其中原因或许有多种,但历史课缺乏生机与活力无疑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让历史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历史课堂上的几点做法。

一、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

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笔者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断,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呢?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有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总理,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课文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就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创设教学情境,紧扣学生的心弦

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但这个过程却不能重现,也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去做实验。一个高素质的历史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讲究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把不能重现的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面前,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把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学而不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运用形象的语言刻画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心理状态,能给学生“如见其人”之感,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中学历史教材囿于篇幅,对历史人物的出现往往是“闪现式”的,这使历史人物形象干瘪,缺乏生动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作合理的补充,不仅能使人物形象丰满,而且也能增添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例如,在讲巴黎和会时,可以根据课本的插图“巴黎和会的四个巨头”这样介绍:巴黎和会上,英国谁来了?首相劳合·乔治。这个圆猾而又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国这个老牌敝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最仇视当时已经发生革命的俄国。法国谁来了?总理克里孟梭。他已经70多岁了,说话的声音沙哑,外号“老虎总理”,是个典型的复仇主义者,他的野心就是称霸欧洲。美国谁来了?总统威尔逊。他原来是大学教授,后来当上了总统,他口头上标榜和平,但态度高傲,就像已经成为世界的主宰者似的。意大利谁来了?总理奥兰多。这是一个卑鄙又狡猾的家伙,背信弃“义”的出卖和慈善自己盟友,被英法可耻的收买,现在还知羞耻地跑来要求兑现承诺了。短短的几句话,就把“四巨头”的面貌和所代表的国家的特点、时代、阶级属性刻划得淋漓尽致。

其次,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说才教为生动描绘。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致,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例如讲“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为了突出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变法,我在课堂上曾穿插讲了“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表现了商鞅取信于民、坚决实行新法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不畏权贵,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意义,就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讲授到诺曼底登陆时,则向学生讲述此战前美英盟军的惑敌政策之一——“铜头蛇”计划,即英国情报部门精心物色了一位蒙国马利(英陆军上将)的替身——陆连中尉杰姆士。杰姆士是一位演员,由于他成功地扮演了蒙哥马利,使德军产生了错觉,并放松了警惕,美英终于登陆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变枯燥为生动,加深学生对这些战役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愿意听,就有兴趣学。

三、揉合乡土历史,激发学生兴趣

乡土教材反映了当地悠久的历史和社会惊慌状况,它体现了地方社会历史、文化传承、杰出人物和独特的乡土人情等内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乡土气息。乡土历史是学生身边的历史,贴近现实生活,亲近、可信,易引起学生关注,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与兴趣。在授课中适当联系乡土历史,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到《南方经济的发展》时,可插入讲述位于江南的泉州在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开发和发展的历史:东汉末始至南北朝时期,为避战乱,中原汉人通过陆、海两路进入泉州,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开发晋江流域,泉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特别对学生指出:在座许多同学就这个时期中原汉人南迁的后代,并根据此地学生多数姓陈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陈姓的由来”的主题活动,设置了以下问题“此地陈姓人家为何大门上方的石碑上刻着“颍水流芳”?颍水在今天何处?”让学生查找资料、询问当代老人,写出陈姓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这既结合了历史教材中的“人口南迁”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如讲到赵州桥历史时,可详细介绍我国古代桥梁史上与赵州桥同负盛名的泉州洛阳桥和晋江安平桥的历史故事;讲到佛教传播,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时,可联系泉州的开元寺;讲到道教,可介绍水到渠成山上的老君像;讲伊斯兰教,可介绍圣墓和清净寺……。这样把乡土历史融入历史教材,学生倍感亲切、可信,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就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猜你喜欢
商鞅生动乡土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乡土中国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商鞅: 史上酬劳最高的搬运工
树敌太多商鞅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