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研究

2018-02-24 05:15陈婷
大观 2018年10期
关键词:传播途径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陈婷

摘 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作为一名高职学校教师,应积极寻找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契合点和落脚点,自觉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文章从高职课堂出发,从贴合学生生活经验、调动学生身心体验、推进学生研究实践等三方面探寻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播途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中绝大部分的人毕业后是要走上幼儿教师工作岗位的,他们的工作直接面向幼儿,而幼儿的成长是需要汲取大量精神食粮的。传统文化如能在孩子幼年时期生根发展,那么势必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枝繁叶茂,茁壮生长。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始终坚持“两代师表一起抓”,自2014年以来,全面启动“传统文化继承与革新课程融合项目”,将传统文化纳入“教学改革工程”之列,要求每一个教师提高传播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笔者为项目执行者之一,始终认真践行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坚持将课堂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从贴合学生生活经验、调动学生身心体验、推进学生研究实践等三方面探寻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

一、遵循“生活化”原则,注重贴合学生生活经验

“生活化”原则以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以及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最为有名。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当下的生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也即是说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1]。传统文化距今历史久远,加之语言流变,时间和语言因素很容易拉开学生与传统文化间的距离,从而产生一种陌生感与隔阂感。如若能将传统文化用于学生生活之中,或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经典名作的踪迹,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间的距离感,将生活体验融入于课堂教育过程之中,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还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一)精巧设计教学计划

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注意在传统佳节前后形式不一的活动中宣传传统文化,如课前三分钟吟诵相关的古诗词,既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传统节日,也能因为教学应时应景而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又如设置快问快答的游戏,将节日的由来、风俗习惯等设计到题目之中,寓教于乐,其乐无穷,既拉近了师生距离,更拉近了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二)巧妙利用文化资源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语文”“幼儿文学”“舞蹈”“幼儿游戏”“体育”“口语”“数学”等课程教学之中。如数学教师在教授剩余理论时,讲述“韩信点兵”的故事;体育教师将武术与围棋带入到体育教学之中,二者刚柔并济,传播传统武术文化,培养武术苗子,增强学生体质;思政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運用古诗词有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如谈“马诺事件”时引述《上邪》名句等,如借助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经典诗句来培养学生为天下人谋福利、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又如引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使学生明确学习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三)应用音乐再造经典

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本身就是音韵与意蕴皆美的作品,其与音乐本身就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作为古诗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感悟古诗文,这表现在一方面一些古诗文已被谱曲演奏并已成为了经典,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学唱由古诗文改编的歌曲去记忆诗词,这能改变学生心中“死记硬背”的传统文化印象。如语文教师在上古诗文课时播放与之有关的音乐既调节学习气氛,使学生感到心情愉悦,又能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学习古诗文,使教学卓有成效。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与当今所弘扬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一脉相承的,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并产生一种拥有祖国文化的浓烈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如果将传统文化与生活割裂开去,一味强调经典作品的文本解读与思想内涵,让学生完全感受不到“生活”的气息,那么再好的老师再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而言,也是味同嚼蜡。因此,笔者认为传播传统文化首先就要遵循“生活化”的原则,用生活去教育,用教育去促进学生向上向前生活。教师应首先成为一个生活经验丰富的人,注重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看别人之所未看,听别人之所未听,思别人之所未思。这样,才能更好将课本与生活相联系,与传统文化相联系,以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生态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身心体验

“生活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通过营造体验场、开放式对话、反思性理论提升等环节,营造既适合于学生学习知识又有利于其人格健康成长的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全息沉浸、全脑贯通,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双方的生命潜能,陶冶双方的健全人格。“生态体验”教学模式中,将教师称为“导引者”,将学生称为“体验者”。“导引者”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设计体验性活动,提高“体验者”创造性学习的效能,促发“体验者”新的感受和体验,并能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以丰富自身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从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能够有一番独特的感悟。笔者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方法研究时,注重将生态体验理念运用于教学之中,注重学生的身心体验,在教学中设计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导引学生学习,收效较好。如设计古诗擂台赛、诗词接龙等活动有意识地扩大学生古诗词容量,又如设计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古诗文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被迫接受转为主动吸收。另外,在古诗文教学中,笔者通过利用多媒体手段充分营造体验场,如在讲述《春江花月夜》时利用古筝乐曲带入情境,在讲授《别舍弟宗一》一诗时以埙曲《伤离别》烘托气氛,又如在《陨星》一文的讲授中播放“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陨石坠落”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陨石坠地情形等,让抽象的文本内容变得更为直观与立体。

古诗文教学采用“生态体验”式教学,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2]。”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催发学生情感,从而通过情感来教育学生。那么,课堂教学就不能单纯理解为教与学的关系,而应是人与人的关系,它应是平等的、共融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单方面地注重教或学,而应注重师生之间生命的体验,顺应生命的节奏,适当地“慢”下来,让学生得到深度放松,从而能够高度集中,这样才能有更为高效的情感交流与体验。没有情感溝通与交流的课堂是缺乏活力与生机的课堂,古诗文教学要想打破“枯燥乏味”的定调,就必须融通师生间关系,让学生“乐其师”,从而“乐其道”。另外,“生态体验”需要营造适于生命体验的体验场,除了充分调动教学环境中的一事一物,教学环境还可从室内延伸至室外。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与古诗文的教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生命体验。

三、开展活动、组织研习,推进学生研究实践

高职学生与中小学学生相比起来,有更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性,高职学生能够充分调度自己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或感兴趣的东西,因此高职教学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通过项目研习或者课外延伸活动的方式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需要从校情与学情的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组织与开展“文明礼仪”集体展示比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首届汉字书写大赛、“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还积极开展“儒家经典读书笔记活动”“儒家文化手抄报比赛”“传统文化硬笔书法比赛”“我眼中的传统文化”征文比赛、“国学经典名句”默写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活动,促使广大幼专生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增进幼专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其传统文化素养,体味传统文化精髓,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研习的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开学初学生从教师给定的选题中选择一个题目,四人一组自由组合研究团队,经过两个月的时间通过小组成员的能力合作完成对此选题的研习,最后通过课堂汇报的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组选题研究情况与成果。项目选题有“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流行歌曲中的‘中国风现象研究”“以XX题材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古诗文中的地理(天文)知识研究”“我眼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等。每个选题搭配一个课题指南指导学生进行研习,如《流行歌曲中的“中国风”现象研究》项目让学生在最喜爱的流行歌曲中寻根传统文化,通过这一研究拉近了古诗文与学生的距离,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些研习项目易操作、易实施,学生通过资料查找、访谈调研、合作讨论、文献研究等方法,进行实践性探索与学习,形成项目研究报告及成果,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扩大了古诗文教学的空间与时间。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的传播应遵行“生活化”的原则,让传统文化与当下更贴合,充满生活的气息,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心理距离,也让传统文化为当下的生活所服务;其次,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传统文化充满人情味,无论是从体验场的营造还是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爱学乐学;最后,针对高职学校的学生而言,让学生自已学习、思考、探索与发现传统文化之魅力。教师于其中沐浴经典之风,体味儒雅人生;学生于其中阅读经典名篇,品味书香人生。

参考文献:

[1]沈丽娟.论中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文学教育(中),2013(7):108-109.

[2]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25.

作者单位: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传播途径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流行甚“High”的网络流行语
警惕环境恶化的新因素
题壁诗歌创作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存继与思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