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力提升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2018-02-24 05:28熊贵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力实效性

熊贵成

[摘   要]新课程要求落实培养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提高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基于学习力提升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从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学习力;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4-004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形成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部分教师长期开展单纯知识性教学,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学习兴趣不浓,核心素养得不到培养,因此迫切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现状

新课程倡导通过参与式、自主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法治观念,但是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存在以下几种不正常的现象。

(一)“无声课堂”

少数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在学生中树立所谓的尊严与权威,往往忽视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只顾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长此以往,使得学生“师云亦云”,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无声课堂”。

(二)“无思课堂”

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担心学生学不会,要么简单问题复杂化,要么一个问题反复地讲,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的惰性,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无思课堂”。

(三)“无能课堂”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内容不能很好地结合,加上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实效,在课堂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责任的传递和法制观念的形成犹如空中楼阁,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成为空话,道德与法治课堂变成“无能课堂”。

二、学习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學习力作为一种蕴藏于人脑中的潜能,是应进行开发与培养的终身学习之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学习动力来源于个体对知识的追求和兴趣,是学习者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学习毅力是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的持久力及形成的稳定的意志品质;学习能力是学习者在不断学习和获得新知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创新力是在上述三种能力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内化、吸收、迁移的新发现和新创造。

学习力在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学习者学习力构成要素和提升策略”等方面,研究的难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对于“学习力对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的影响”的研究,并没有相关的成果。

三、基于学习力提升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动力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是“说教”学科,大部分学生对其不感兴趣。由于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样的小学科并不重视,缺乏学习动力。笔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坚持课前演讲

演讲应以最近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的重大新闻为素材。为了使新闻演讲具有针对性,让学生逐条发布,每次三条以上,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评析,演讲完毕由下次演讲的同学对此次演讲的内容、效果等进行点评。新闻是最近发生的新鲜事,满足了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因此学生每节课都非常期待。通过演讲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通过评析和再评实现了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法制观念。

2.利用课程资源

学生之所以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缺乏兴趣,主要是因为教材内容较为枯燥,如果每节课都能配上生动有趣的图片或者视频,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讲授财产所有权时,可播放“重庆王宝强”侵犯公司财产入刑案的相关视频进行导入,让学生对财产所有权产生学习兴趣。再如笔者在讲授责任知识时就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改变了传统的按部就班的讲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电影。一个单元5个课时,用一节课梳理知识,两节课观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后两节课用根据“责任”知识点评电影情节。看完电影后,学生被其中的情节感动,同时也对“责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课后兴奋地互相调侃“你永远活在我心中”。后两节课通过对电影情节的分析,把责任的内涵、责任与角色的关系、应该对谁负责、怎样负责的内容都贯穿其中。几乎每节课笔者都会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来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巧设教学情境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知识置于某一教学情境当中,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比如在讲授“共同富裕”时,笔者运用一位外国游客在我国旅游时拍摄的两张照片进行课程的情境创设。第一张照片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拍的,该游客感叹中国的变化,认为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的欧洲城市没什么区别。第二张是西部山区孩子在简陋的教室中上课的照片,他很惊讶,中国还有这么穷的地方。于是他得出结论:中国的东部像欧洲,西部像非洲。通过图片中的中国东西部地区发展状况的强烈对比,使学生有深切的情感体验,认识到目前中国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社会现象,也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主动地探寻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不过教师应准确把握情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问时机,问题应新颖有趣且富有悬念, 便于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产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和意识。

(二)锤炼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毅力

学习毅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锤炼。尤其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每周只有两节课,由于上课间隔时间长,学生很难具有学习毅力。因此,笔者采取以下措施来锤炼学生的学习毅力。

1.学习前置,实施“一页纸教学法”

为了改变以往预习任务布置下去没有反馈的状况,笔者在实践中实施“一页纸教学法”。如 “一页纸预习” 和“一页纸反馈”,不断实践、反思,最终形成“一页纸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自学、预习、练习和教师的教学紧密结合,减负增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预习案的编写,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培养了学生预习的习惯。每周课前预习案的设置让学生养成了课前学习的习惯,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形成道德与法治学习持久力。

2.任务督促,形成家校合力

在七、八年级,为了减轻学生负担,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小学科,课后是不布置作业的,这一阶段学生没有做作业的概念,到了九年级,学生面对课后作业变得无所适从,作业质量和上交情况都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笔者在初二暑假就和家长配合,培养学生做作业的习惯,使学生形成学习毅力。针对初三知识点多的特点,笔者把知识结构进行了细化,学生每天学习一个知识点,大概10分钟左右。笔者对学生在家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抽查,学生偷不了懒,家长也好操作,最终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坚持下来,形成了每天坚持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习惯。

(三)培養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习主体不断获取新知的能力,解决的是“怎样学习”的问题。 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技能,才能有效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水平。

1.整合知识,构建体系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之所以出现学生“课堂学得会,课后忘得快”的现象,除了课时少、间隔时间长的客观原因,还有就是学生缺乏整合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阶段性整合。如在教学责任的知识时,通过举例说明整合五种责任,如认真写作业是对自己负责,助人为乐是对他人负责,参加小组活动是对集体负责,参加公益活动等是对社会负责,维护国家安全是对国家负责。这样的知识构建锻炼了学生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2.点评引导,学会方法

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有很大距离,一些学生即使掌握了基本知识也不会答题,而且摸索不出答题方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掌握主观题三步答题法:第一步,分解设问,确定答题方向;第二步,调动知识,确定核心知识;第三步,规范表述,符合试题要求。最后笔者再对答案进行详细的点评、示范、引导,让学生快速掌握答题方法,提高能力。如学习基本路线这一内容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基本路线的理解。笔者的点评如下:这类型题是深度题,设问明确要求分析某一知识点,做这类题的方法是查找笔记,把基本路线的相关内容和材料联系起来,一定要有分析过程。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再把答题思路从头到尾整理一遍,经过三次以上的训练,学生就基本掌握了答题方法,也掌握了提取、分类、整合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总之,学习力是学习型社会里,个体所应具有的最核心的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学习力是当今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力不足的现状,提出基于学习力提升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索学习力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从“想学”到“会学”;也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力实效性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