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琴
(广东省茂名市第一中学)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将国学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加强学生自身的文化底蕴,而且能对经典国学完成传承。
我国文学史上有非常多的经典名作,不论早期的诸子百家,还是后期的唐诗宋词均是我国的文化财富。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作品不仅能够反映当时历史的时代背景,而且能够展现当时的人文精神。因此,高中学生有必要认真品读文学国粹,并做出自己独特的思考[1]。
国学的种类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诗词歌赋,还有戏曲小说,其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从具体的文章入手,帮助学生感受国学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以此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素质。
教师在进行导读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与国学的经典名作直接对话,从原本的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进行延伸,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从而扩大自身的文学视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课堂的氛围永远保持十分沉闷的状态,教师的授课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学生也无意品味经典的历史名篇。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其积极性,将其注意力引导至课堂教学中。
在进行《离骚》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普及有关端午节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明白屈原对于我国历史的影响力,进而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屈原当时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同样在进行白居易《琵琶行》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所熟知的现代乐器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然后转向我国传统乐器,以此让学生理解文中琵琶弹奏者的高超琴技,从而让学生感受作者对于乐曲的精彩描述。
高中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并且能够阅读一些浅易的文言文。但对于一些包含大量实词和虚词的文章则有些力不从心,很难深入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因此,将国学渗透于语文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字、词语以及短句的理解和学习,从而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将其合理应用,丰富文章的内涵和价值。
在进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时,其中有文字内容为“位在廉颇之右”,这段话则能够有效对于“左迁”和“右迁”进行全面描述,其中“左迁”意味着官员遭到了罢贬,“右迁”则意味着官员得以升迁。这两个词语代表着我们国家古代尊右卑左的历史传统。根据这个解释,学生自然能够理解廉颇对于蔺相如不满情绪的主要原因。国学教育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对于词语本身有着更深的理解,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全新的认识[2]。
国学教学本身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其包含诸多经典名句。因此,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之外,还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诵读。在反复咏诵之后,学生自然会领悟文章所希望表达的真正含义。在具体方法方面,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语气与重音等基本朗诵技巧,促使其能够感知文章的声色之后,再在表情传神方面下苦工。
例如,高中教材中包含的经典作品《兰亭集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个人感情投入进去,以此从自己的角度理解王羲之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同样,《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感人肺腑的真情名作,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诵读,首先自己进行示范读,再安排全班同学分组朗读,最后再鼓励学生独自朗读,指导学生注意文章中排比句的用法,进而感受作者对十二郎真挚的个人情感。
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因此其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延伸阅读,学生将会走出教材原本具有局限性的文化范围,走向国学的历史背景中,进而能够更为深刻地感受国学所蕴含的文化魅力。毕竟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学生只能通过课外阅读去了解更多国学的内容。如此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喜爱,改变其原本排斥的心态,进而选择自主探索文学的海洋。
教师可以定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携带喜欢的国学作品进行阅读,并与其他同学分享。教师自己也可以向学生们推荐教材外的作品,诸如《十三经》《孙子兵法》以及《百家姓》等等。
综上所述,将国学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我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并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从而促进所有高中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进东.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国学经典渗透[J].高考:综合版,2016(1):33-34.
[2]宋海娟.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J].青年时代,2016(1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