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茂娟 焦方腾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梧台小学,山东 淄博)
德育过程是动态的进程,是发展的过程。知、情、意、行的统一,是实现德育工作预期效果的有力保障。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
反观当下,重知性、轻情感、偏认知、略情感的德育活动比比皆是;封闭、僵硬、灌输、冰冷的德育课堂仍行其道。究其根本是情感要素的缺乏。如果说传授约定俗成的规矩意识是给予学生的外在约束力的话,那么开启内心暗涌的真情实感则是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两翼缺一不可。其实,如何在德育工作中利用好情感这一重要维度,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情感素养的丰盈程度。
往日的德育,形式上常常表现为情感的缺失以及理性与情感的隔离;在结果上,则易于导致人格的不健全乃至分裂。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教师情感素养被唯分至上的价值观念的压抑,被教师至上的不平等地位的蒙蔽。“情感教育的渗入,既使教育摆脱了狭隘认知教育的窠臼而使之趋于完整,同时又是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若是教师依旧持有较低的情感素养,仍然抱着固有陈腐观念,面对鲜活而有丰盈情感的学生,潜移默化间鲜活变得枯萎,丰盈变得单薄,何谈健全人格?所以,提升教师情感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融洽的情感结构与完善的知识结构相融合,有助于形成恰当的认知结构。“日心说”的提出仅仅告知给学生谁提出的,什么内容,其背后所蕴含的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情感品质又如何不动人?《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里乐观豁达的苏东坡却又为何如此哀婉动人,惹人泪下?用知识背后的情感打动人心,可以促进知识的接纳程度。另外,良好的情感状态,有利于提升知识接受的效率。有的老师善于调动学生情感,心随师动,情随师伏,转眼间,课已下自己却浑然不觉,这样的课堂润物无声,身心享受,德育效果可想而知。
实践出真知,亦出真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汹涌的爱国情才有宁死不降的真行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样的责任感才有忧国忧民的多举措。行可育情,情可导行。而德育的最终目的,恐怕还是“做成一个人”。人立于世,必然行,必然融入社会。所以,情感丰盈的孩子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要自然和谐些。性格孤僻、情感单薄、封闭自我的状态往往易产生心理疾病,远离人群,阻碍其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因此,教师情感素养的丰盈,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一维。
首先,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热爱教育事业是集体主义原则的体现,是践行教师义务的法律要求,更是彰显师德的最好表征。一个热爱自己岗位的教师,才能聚精会神,心无旁骛。一个热爱自己岗位的教师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家长的赞同、学生的喜爱。
其次,必须立德树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立德树人是老师对自己最起码的要求。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一个老师的言行,是学生效仿的模范,是社会认可的规范。课堂上,谨言慎行;课堂外,用心模范。这样高尚的素养、这样规范的素养如何能不打动学生,感染周围?
还有,关爱教育对象。热爱学生,循循善诱。伟大的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对教育对象的关爱是教育的情感基础,师爱可以给学生温暖和动力,使学生精神愉快;师爱是学生都盼望的精神雨露。
“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教师通过加强情感表达的艺术,能让教学更加有效,学生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发展。
第一,要增强对学生的理解力。尊重学生的情感,才能收获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效果;理解学生的情感,才能在学生迷茫困顿时给予心灵的慰藉;接纳学生的情感,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要增强与学生的沟通。平等的沟通才能真正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有效的沟通才能真正地明白学生内心的诉求;合理的沟通才能避免发生戕害学生心灵的闹剧。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要重视读书的实践活动。书中细腻的情感,可以丰盈自己的情感世界;书中的跌宕起伏,可以培植自己多样的情感。灌注情感的课堂,遨游情感的世界,以情育人,以情动人,用心灵打动心灵,用情感触动情感。
要重视有实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以行育情”,有特色、有设计的实践活动要精心筹划,有实效、有生活的德育活动要细致安排。浮于表象、疲于应付的实践活动,徒留遗憾,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