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方
(贵州省务川自治县镇南镇泰平完小,贵州 务川)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阶段,数学这一科目是主要的学科之一,但是因为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加上部分教师在上课时没有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所以会让学生觉得比较枯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提出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此,以下就针对自主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知识进行预习,这样可以大概了解所学内容,进而在课堂上可以很容易接受新知识。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创新,进行课前预习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和学习技能,同时通过提前预习让学生了解大致的学习内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可以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带入课堂中,针对性地进行学习,重点听讲自己不清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好地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有效地提升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讲,课前的预习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数学教师要给学生讲解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同时学生可以利用之前学习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比如,在学习“观察事物”这一内容时,学生通过在课前对知识的预习,可以大致了解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可以根据物体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对正方体进行分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抽取几个学生,让其进行不同位置的摆放,进而可以看出学生预习的效果如何。教师对教学不仅是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紧密结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引导学生从实践出发,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比如,在学习“加减乘除”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举例某同学去超市买东西,超市内各个商品的价格如下:玩具车15元,小老虎39元,小狗25元,大象40元,笔记本5元,铅笔2元。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独自思考:妈妈一共有100元,这位同学买了一个笔记本和两支铅笔,用剩下的钱还可以买什么玩具?如果想要多买一个老虎和一个大象,他手里的钱还够吗?学生通过思考之后,写下自己的答案,然后组织学生发言,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学习“圆、多边形的概念”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然后带领学生在学校和周围地区,找出生活中的几何体,并在快要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这样使学生觉得充满了成就感和自信心。一节课下来,学生会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探索欲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从课本中学习知识,而且要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教学实践,让学生自己操作直接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获得一个系统性的知识,学会总结和归纳,最后获得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这样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学生在进行“长方体体积”学习时,首先要对长方体的基本特点进行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长方体的事物,进而得到长方体的特征,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分析,有效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实践性,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总的来讲,将自主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还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作为主要教学中的主要部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最终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