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森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曹娥街道蒿坝小学)
在传统的写作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先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写作,然后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让众多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面对写作的时候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如何下手,对写作就会产生一种恐惧感,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不喜欢写作。
许多教师、家长认为多练习写作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样的观念存在误区,写作数量无法保证其质量,让学生大量写作,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我认为这是得不偿失的。
对于语文写作而言,学生只有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写出好的作品。但是,现阶段的小学生,即使是高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阅历,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写作中,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也有一些学生有话可说,但由于自身知识有限,使其难以用有感情、完整的语言表达自身的真实情感,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出现了空洞、缺乏创造力的现象,甚至出现过度模仿的现象。这是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影响学生写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我班学生的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在写作中出现消极心理,认为作文难度大,难以理解教师的题目。为改变这一现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应进行以下指导:
一是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例如,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创造情境,形成表象。二是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比如在写作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拟出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让学生多发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像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出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写作。四是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写作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学生相互评改,再交给教师评阅,教师评改之后对其中的优缺点进行点评。当然,教师应多鼓励,多发现学生的优点,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评学生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喜欢写作。
虽然教师课堂上强调写作要材料丰富,内容充实。但学生在面对写作时还是无法达到这一点。归根结底是由于学生没有仔细观察的能力,生活体验不够丰富。小学阶段的知识大多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知识量少,很难形成写作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生活为起点,引导学生善于从各个角度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写日记是积累生活素材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入日记中,这样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经验,而且还可以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从一开始的不知道写什么慢慢发展为能找到写作的对象和内容,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写作。这样的课堂模式比较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写关于描写景物的作文,先讲如何选景,风景有什么特点,要怎样去写,学生更多的是听,而听不能让其获得写作体验,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写作方法。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给学生讲解课文的一些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模仿写作,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这里的模仿写作不是按部就班抄原文的句子,而是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技巧,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借鉴运用,在借鉴的时候要学会选择符合自己所描述的事物。通过这些模仿借鉴,学生在写作时敢于动笔,就会摆脱之前的恐惧感,喜欢写作。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描写“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像文章中“他的脸上,不再有和我们一起过春节的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两句话,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来突出鲁迅忧国忧民的特点,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使人物个性深入人心。
总而言之,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及时与学生交流,建立师生间的情感共鸣。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在写作中掌握方法,让学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罗毅.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77-78.
[2]孙志恒.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J].学周刊(B 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