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敏
(山东省德州市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弘德小学)
在语文教学中提问得当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而提问不当就变成教师毫无价值的自问自答,实际上空洞无物,毫无意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新课改特别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实施这种教学模式,但常常会使提问流于形式。
在一些课堂上,老师会问出“是不是啊?”“对不对啊?”这样的问题,过分将问题简单化来得到全体学生异口同声的响亮回答,很多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站起来只要回答是否,对错就可以蒙混过去,久而久之,课堂上的提问只是一种形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还有一些课堂,老师在提出问题后,不顾学生是否能思考得出,便说出:“谁来回答?”“没有人回答我就点名了。”这种情况只会使学生惧怕老师的提问,造成厌烦课堂的心理。
所以,语文课堂上要杜绝这种只流于形式的提问,杜绝为“提问”而“提问”,倡导为学习、为思维发展而提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是相对“提问的低效性”和“提问的无效性”来说的。在此,本人认为要做到有效的提问,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算是很多语文教师与工作者常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无针对性的提问,提出的问题过于重复是当今语文课堂上容易出现的弊端。如,在教授《壶盖为什么会动》一课时,提出:壶盖为什么会动?壶盖是怎样动的?壶盖动了说明了什么?……一连提出几十个这样的问题。根本没有提出针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能促使学生领悟文本主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缺乏针对性,致使很多学生在台下无所事事,表现出不耐烦。
有时提出的问题因为表达不当而造成学生不能理解而重复提问。提出过多重复的问题,不仅会降低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还会导致学生思维错乱,认为这些重复多次的问题就是重点,而忽视其他问题,最后糊里糊涂,仍不能理清教材内容。一位实习老师上四年级的课文《将相和》时,课上有点紧张,在向学生提问时说话结结巴巴,有时提问时把廉颇说成蔺相如,有时又将蔺相如说成廉颇,反反复复不断地更改……当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进入问题反馈环节时,那位老师问学生:“同学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清楚的吗?”一位男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这节课我只弄清楚了您的两个意思,一个是该读哪些段落,另一个是‘好,请坐。’”顿时台下学生哄堂大笑,那位英俊的男教师涨红了脸,无奈地低下了头。
像这些情况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特例,而是一些常常遇见的问题。语文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一定不要普遍撒网,而是要有针对地提问,保证问题的精准,避免重复提问而使学生不知教师要表达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产生内部动机重要的诱因。在教学过程中若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效果也就会得到提高。学习兴趣还是学生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的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构成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发生“同频共振”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激疑设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同样,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也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认知发展的规律。语文教学不是提出单个问题就可以的,而是要提出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在全面把握整个课堂教学动态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设计与提问先后的安排,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使教学时提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高效地完成。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提问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些教师提问并非面向班级所有学生,而只是为了一部分学生,也就是为优生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启迪优生的思维,开拓他们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但是这种不面对全体学生,违背了教育的平等性,没有考虑到所有学生发展的提问,对于班级中理解力较弱、基础不好的一部分学生来说,往往使他们深陷迷宫,产生迷糊的心理现象,产生失望、对学习失去兴趣等消极情绪,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提问。
[1]向洁.小学语文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展望[J].数学文化导刊,2011(9):48-49.
[2]仝东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
[3]南国农.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