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华
(江西省瑞昌市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都是选取一些文质优美的名人名作,这些名作每篇都有其独到之处,每篇课文中值得欣赏的地方犹如风景名胜,数不胜数,让人目不暇接,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最好有所取舍。
如何取舍教材呢?我认为,课文后的思考题就是我们取舍的依据,就是我们上课的主题。后面的思考题就是一个纲,就是教学的中心,抓住这个中心,取什么,舍什么,就一目了然了。比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有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文章很美,语言生动活泼,内容非常有趣,要讲的东西太多了,但是课后的思考题是: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根据这样的思考提示,我明白,文章主题的重点在哪里。围绕这一重点,我应该怎样选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课后的配图什么时候出现对学生的帮助最大。其他写得好的地方暂时舍去,这样处理后,课堂结构紧凑,不枝不蔓,主题突出,学生印象深刻。特别是先长后腿,再长前腿这一违反思维定式的过程,学生思维清晰,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很好。
小学生年龄小,最大的特点是不能做到自律,上课总有些人不能专心听讲。因此,知识的漏点就在他们的作业中暴露出来了。这时,如果再在班上上大课,听讲的仍然是小部分认真的学生,那些错了的仍然是错的。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这个题我讲了又讲,怎么学生还是错,真没有办法。我常想起孔子的教学,他总是一个个地问学生,一个个地指点,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展现不同的蓝图。《论语》就是我们学习因材施教的典范。因此,我也总是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一处一处地指出学生的错误,一点一点地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就这样,不断地纠正,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巩固,到最后学生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所学知识。这样的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传授他们欠缺的知识,他们听得清、记得牢,再去订正,正确率为百分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有极大的耐心,投入非常多的精力,不厌其烦,可能一个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就有多种不同的讲解。老师有时讲得口干舌燥,有时个别学生还要重复讲好几遍,但是看到学生能够学有所获,顷刻间那种烦恼马上被成功的喜悦代替了。心情马上变得愉悦了。
我们生活的区域是南方,而我们所学所用的普通话则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因此南方人学普通话就要难一点。特别是前后鼻音的区别,有时真是让人晕头转向。怎么办?我们既要认清地方差异,也要认真学习规范的汉语拼音。因此上课时,根据地区差异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突出重点,狠抓难点,对于一些易混淆的后鼻音的字,提出来,一是比较,二是辨别,三是个别读正音,四是抄写。
俗话说:听一百遍不如自己做一遍,让学生抄写拼音,再写对应的字,这样各种方法齐头并进,学生的读与写相得益彰。既巩固了汉语拼音,增强了朗读效果,又丰富了学生的词语积累,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个常规教学班,学生人多,个体差异大,家庭背景不一,性格特点各异,生活习惯不同,课堂上常常是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时看着那些早早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那些写不完作业的学生,看着他们白白浪费时间,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心疼。老师陷入了一种顾头顾不了尾,顾尾又顾不了头的尴尬境地。因材施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对于学得快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让他们将多余的时间、精力用在看课外书上,增加阅读量。让他们在书包里放一本课外书,只要有空就拿出来看,丰富学生的知识,横向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只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好了。这样,互不干扰,等的学生又有事可做。人和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要看到这种差异,选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给学生传授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能有不同的收获。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天有一天的收获。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经典教育原则。这一教学原则闪耀着这位伟人不朽的光辉思想,让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我们面对的是大班额,面对的是成绩参差不齐、性格千人千面、个体差异巨大的学生,所以更要因材施教。
当我们在迷茫时、徘徊时、畏难时,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就是我们的突破口,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它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会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发展,人人成功或者人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