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萍
(甘肃省嘉峪关市大唐路小学)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老师提出的一种基于心理学认知理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形式上,它是把课堂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实质上,它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中的内化环节,使学生对讲授内容吸收之后,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对分课堂”和“群文阅读”的出发点都是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是通过对内化和吸收过程的强调,实现讲授法和讨论法两大教学模式的整合。于是我尝试着将这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到课堂中,既保证了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以自己的方式、节奏去完成内化吸收。同一内容,经过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分组讨论三个阶段学习,逐步加深理解,显著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对分课堂”和“群文阅读”这两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应用于课堂,要优于单独采用其中一种教学形式。
群文阅读相较于单篇阅读最大的优势在于一定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文章,获取更多的信息,在如今阅读独步语文天下的状况下,这样的优势足以吸引众多的老师大胆尝试,但“博而不精”也成了这种教学方式的短板,一节课就四十到五十分钟,大量的自主阅读花去了一半甚至更多时间,剩下的时间还要有老师讲、学生讨论、汇报交流等等,这样留给学生“细嚼慢咽”或者“深入探究”的时间必然少之又少,其结果就是部分孩子“囫囵吞枣”“人云亦云”。对分课堂的引入,将课时拉长,在教师讲和学生讨论汇报中间加了一个“内化吸收”的环节。在时间设置上如下:第一节课前20分钟对一册书或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做明确的计划,讲清楚要完成哪些目标。后20分钟对第一次授课内容做框架式讲解,解决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学生自主阅读。下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其对所读篇章充分内化吸收(可采用“亮考帮”模式作业),第二天一上课马上讨论交流,用时10~15分钟。然后老师再解决普适性问题,总结5~10分钟。本节课剩下的20分钟再讲新课的重难点及框架。这样的教学规划其实在时间上和正常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一样多。但把之前讲完课再作业的时间挪到前面,变成了中间的内化吸收,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思考和理解的时间,这样便不会再出现因为时间短导致的阅读量大但“不求甚解”的状况了。
群文阅读真正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求,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个性体验作为课堂的落脚点,整堂课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但对于学习能力稍弱的小学生来说,过度的“放手”必然会导致孩子学习的自由随性,导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大量阅读的意义随之减弱。针对此种不足,对分课堂采用教师讲授框架结构,带领学生突破重难点,然后学生讨论交流自读感悟,师生“对分”课堂,学生的讨论或思考不是天马行空的,而是紧紧围绕教师所讲的框架与重难点开展的。这样的课堂教学真正落实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要求。把学习的过程真正地交给学生自己,给予阅读者足够的引导,又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内化吸收,在体验探究中达成知识与情感在过程中的统一。
对教师来说,对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对每个知识点“事无巨细”去讲解,只需要精心备课,给学生讲授整体框架和重难点就好,减少了课堂“讲”的环节和检查作业的时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对分课堂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课堂的整体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是助益颇多。对学生来说,传统课堂没有专门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质疑、去解惑,学生的困惑与问题日积月累、与日俱增,久而久之,学过的知识都成“夹生饭”,自己难以消化,最后消极学习,失去了学习兴趣。对分课堂的引入,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平等的与同学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学生不想问、不敢问的困惑。学生把课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带到课堂,可以很好地、并且以自己更加能接受的方式得到解决。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性问题请老师解答,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增进了师生友谊,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1]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15.
[2]肖洋.对分课堂在管理学基础课堂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9):25.
注:此论文为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对分课堂”在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6]GHB1310,作者为课题参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