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秋华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白沙小学,福建 三明)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课堂讲解和课后的大量习题练习,而课前预习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为于学生而言预习课文生僻而又费力,于老师而言也没有翔实的预习方案。随着思维导图教学法的引进,用树状图形引导课文框架及中心思想的有效预习方案呼之欲出。
在小学语文课文学习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课前预习,学生的听课效率不高,学习的自信心也不足。语文课文预习作为学生语文的学习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语文课文预习时,学生遇到生僻字、难理解的词语,多音字会通过查字典,或圈划出来,一般在课上向老师提问。小学是学生学习能力和自觉能力的发展初期,课前预习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在课前进行过预习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和老师积极互动,回答问题。老师的回应是鼓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得到赞扬,体验到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对于难理解的文章思路和思想感情,预习时不理解的课文知识内容,在语文课上课时,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听讲,并由此产生深刻印象,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也可以调动教师的课堂激情,更好地和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大大提升教学效率。[1]
小学是学生思维构建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从各个层次探究文章,全面清晰地了解文章,牢记所学重点。还可以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抽象性思维。思维导图的本身就是发散性思维的体现,不同于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有点及面,由面及网,全方面地整体性地了解问题。
绘制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语文课文学习,培养独立、自主学习,还有助于积极与老师、同学沟通,增强其学习积极性。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一边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合,一边采用自我评价的方式检测,这样有助于学生今后学习方法的制定和完善,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评价。
开始阶段:在开始阶段,由于学生对思维导图的不了解,无法找到切入点,课文预习不完整,思考角度狭隘,只能对一些生僻字、词语进行查阅和解析。
应对方法:教师应以简单易懂的方法给学生讲解有关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并鼓励学生多多练习。教师应从字词、句、段落、中心思想等方面教授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熟练阶段:学生开始从各个层次进行预习,即写作背景、字、词、句、各段段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七个方面进行预习。充分遵循教师的思维导图模式,除了生僻字,还有多音字、易错字,词中包括近义词、反义词,重点句等,同时,还写出了各段段意,文章来源,全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以及中心句。作品内容完整,知识之间具有层次关系。
应对措施:教师应观察学生的思维导图,查缺补漏,全面分析学生的思维导图。
创新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已熟练应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文预习,并且可以灵活利用相关工具进行拓展性的思维创新,在充分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具有个性的思维导图。例如,在对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进行预习时,学生就课文中故事的发生背景,情节描述、人物动作特点,以及每段段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几方面进行思考理解,同时,还写出了各段段意、文章来源、全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以及中心句。让学生能全面地认知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尾,从而收到更好的预习效果。
综合上述,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阶段课堂预习中,思维导图教学法不仅可以对学生在知识的重组和构建中有引导作用,还可以有效地为学生展现课文内容框架和自我思考的结论整合,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和学生自学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思维导图教学法还可以提高教师对思维导图的绘制能力、理论研究等综合能力,由此看来将思维导图教学法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要的课堂改革举措。其在为课堂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和自我学习的意识,并帮助教师提升课堂利用率,并逐步形成一个学校的自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