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伟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东渡小学,浙江 丽水)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丰富了,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如果肚子里颠来倒去就那么几个词,表情达意就会受到限制。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读书时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把学到的好词、好句、好段、好的开头、结尾摘录下来,日积月累,词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丰富起来。
我有个侄子现就读于浙江省金华市江滨小学四年级,他上一年级时,家庭作业基本就两件事——读《儿童诗》(校编课程)、读拼音。有图文并茂的版面、欢快的韵律,有爸妈的指导,背了还有老师的小红花,于是他背得不亦乐乎。农村学校也要学习这样的做法,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阅读两三本课外书,将课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适当的情境中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就会点燃创新的火花。
儿童诗创作技巧包含押韵和排列体式。
诗歌的朗朗上口,应归功于语言的押韵。押韵就是把同韵字放在句末,产生铿锵和谐感。由于押韵的字多在句末,所以又叫做韵脚。韵感明显的儿歌作品,是对学生进行押韵训练的好教材。
法国诗人保尔·瓦雷里曾把散文比喻为走路,把诗比喻为跳舞,这是指把诗歌成行列式排列,给人造成视觉上的律动感。闻一多先生曾谈到诗具有“建筑美”。这与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的注意力不太集中持久,而诗句排列参差不齐,从视觉上给人一种愉悦感。
“仿”就是利用现成的作品进行“模仿”,我整理了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使用,教师把诗歌中适合学生填写的内容进行处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填进相近的内容。杭州某校俞国娣校长在执教《信》这篇课文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原文 仿写替花朵给蜜蜂写信,快来采蜜吧,花已姹紫嫣红。替花朵给 写信,快来 吧,花已姹紫嫣红。
这一设计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得到了见证:替花朵给水珠写信,快来翻跟斗吧;替花朵给蝴蝶写信,快来跳舞吧;替花朵给太阳写信,快来闻香味吧……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既丰富了诗歌的外延,又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从小就有了诗歌创作的体验。
有些诗歌,可以引导学生在结尾加上与原文结构相似的内容。如选学课文《浪花里的一滴水》,诗歌赞扬了雷锋大公无私的精神。出示诗歌最后一小节:
呵,雷锋!
你,《国际歌》里的一个音符,
你,红旗上的一根纤维,
你,花丛中的红花一瓣,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
教师建议学生采用同样的句式多赞美几句,他们纷纷发言:
你,草原上的一棵小草,
你,大树上的一片绿叶,
你,大厦上的一块砖头你,
党队伍里杰出的一员……
有些文学作品内容中有并列关系,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句式让学生填写,最后就成了一首小诗。如执教《画风》一文时,就可以这样。“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学生在熟读理解这句后,相机出示句式:风来了,风把__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里。随着课文的讲解,临近结束时一首小诗也产生了:
起风了
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的风车里。
是指在范文引导下,学生在模仿中逐渐消化吸收,从而产生自己的“改装型”模式。其实,这种“改装型”模式萌芽了创造性。有一年的《暑假作业》,其中有一首小诗《过马路》,叶伊伊同学受到启发写一首了《长颈鹿》,后来经过修改,还发表在《小学生学习报》上呢。
原文 长颈鹿过马路,左右瞧,大家要走人行道。公路若无斑马线,执行通道勿打闹。远离汽车不猛跑,迅速通行安全好。长颈鹿,踩高跷,乐得脖子高高摇,吓得小树连喊“糟”!
以上是运用“模仿”手段让儿童进行诗创作的几种方法,也可以说是文本的拓展,课外的延伸。在具体教学中,并不要求学生的创作要有多深的内涵,多精的语言,只要语言通顺、想法新颖、基本押韵,对小学生来说就是好作品。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劲头就会不断增强。有心的孩子对儿童诗产生一定的兴趣,语言文字的功底也会越来越厚,为将来的诗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农村的孩子也能在诗的海洋里栖息、翱翔。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