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竟
盲校新课标提出,“德育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因此,要“善于利用时事新闻等作为课程资源”。笔者多年担任盲校班主任工作,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利用时事新闻优化德育实施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校视障学生多数来自贫困山区,由于自身的缺陷及家庭贫困等原因,生活圈子比较狭窄,信息闭塞且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大多数学生在家仅靠听广播来简单地获取外界信息。
因此,笔者根据视障学生的自身特点,利用每天的晨会开展“新闻播报”活动。引用典型时事新闻材料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知恩感恩等方面的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人唱独角戏的新闻播报显得有些单调了,怎样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让人人都参与,变被动的输入——单方面“听”,为主动的输出——多方面“报”呢?
进入信息时代,视障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大量吸收信息,手机查资料、听书、听新闻、“听”电视已习以为常。于是,笔者让他们自由选择分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学校每一期的德育主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联系平时日常生活,明确分工,搜集、整理、归纳与之契合的相关新闻信息,每组轮流进行新闻播报。笔者当场进行点评,同时加以指导。新闻播报,对于每一个发言的视障学生而言不仅是一次充实自我和锻炼自我的机会,也是一次挑战自我和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更是一次深刻的现身说德育的大讲堂。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也拓展了,通过小组合作,集体的凝聚力增强了,搜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社会是在动态发展变化的,学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德育应与时俱进,与生活紧密联系,与视障学生的自身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增加视障学生对德育的亲近感。新闻播报转静态说教为动态参与,变被动为主动,给了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空间,点燃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求知欲,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情感的理性升华。
我校大多数视障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忙于生计,而常常忽略了孩子们的道德形成,致使家庭德育缺失。一些视障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而不主动思考。真正的德育应该是“顺乎人情”、因势利导的,不可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新闻引导在引用典型的时事新闻进行德育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读懂时事新闻上,而是应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加以延伸拓展,从而既能加强德育的直观性和说服力,还能拓宽视障学生知识面及视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笔者在选择热点问题时,把握正确方向,坚持正向引导,多用正面、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事例激励学生,少用、慎用、巧用消极事例。
如学生身边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众多殊荣获得者宁夏残联盲协主席王结,13岁时因一场意外双目失明。面对人生的不幸,他以超常的毅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出很多“第一”,从山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光明之路。王结的事迹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的身边,更契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感同身受。笔者发起这一话题后,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笔者因势利导:王结的事迹留给大家哪些值得思考的地方?同学们应该怎么做?为此,笔者还专门开展了以“透过王结看自己”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大家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很高,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直到下课的铃声响了,还意犹未尽。
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更在于鼓舞和唤醒。在对视障学生的德育中,教师要巧用贴近生活、鲜活生动、形象直观、可触可感、具有教育意义的时事新闻,有的放矢,加以“新闻引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发掘其中蕴藏的德育因子,找准德育亮点,捕捉德育的渗透点,更好地诠释德育的内容,创造性体现德育的深层内涵,为激发孩子探究热情和引导其思考感悟提供真实的现实依据。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视障学生,道德观正在形成,受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个体道德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何巧用时事新闻辩论的方法,纠正不良的道德观,使学生们重塑正确的道德观,助力德育渗透呢?
单纯的德育说教,如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操,与视障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与他们的认识水平相脱节,学生听得索然无味,老师讲得也枯燥乏味,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德育说教不知不觉就成了班主任的“独角戏”,学生很难参与进来,更谈不上“进入角色”引发共鸣了。
辩论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思想与灵魂的交流,每一场辩论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而每一次碰撞势必又会产生新的思想,进而将学生的思想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新闻辩论”正是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资源,选取视障学生关心的新闻热点话题,结合他们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向学生渗透德育。特别是用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一些事例来教育学生,极具亲和力和说服力,很容易和他们产生共鸣,比说教更有效果。
例如,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视障学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和厚爱,政策的扶持——学费和生活费全免,爱心的捐赠——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生感恩的意识慢慢淡薄了,接受得理所当然。为此,笔者巧用新闻热点中一篇关于受助贫困学生知恩感恩和另一篇受助弱势群体不感恩的正反两面的新闻报道,以“弱势群体该不该感恩”为辩论主题,开展班会主题辩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场。学生们跃跃欲试,精心准备,辩论会上展开观点交锋。经过激烈的辩论,大家统一了认识: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好本领,掌握一技之长,做个自食其力的有用之人,是对社会最实在的回报。
时事新闻包罗万象,呈现世间百态,为视障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现实进而顺利踏入社会、融入社会打开了一扇光明之窗。通过时事新闻,视障学生触摸到大量活生生的饱含德育精髓的事例。巧用新闻材料作为视障学生德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可以让学生懂得知恩感恩,回报社会的关爱。在“随闻潜入心”的心理体验中,有效达成了“润德细无声”的德育渗透。